
元胡种植技术(有温的中药宝典).docx
4页元胡种植技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延胡索从下种到出苗需100多天,腊肥一般在立冬前后施入,每亩泼人尿1000-1500公斤,或加施磷酸钙50公斤,氨水40公斤,结合松土除草清沟覆土一)选地整地早秋作物收获后,选择向阳、肥沃的地块,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翻耕25厘米深,拣去石头、杂草,耙平,整细,作畦,畦宽1.1-1.3米,长视地形而aEo(二)种植方法延胡索可用块茎繁殖或用种子繁殖生产上多用块茎繁殖1、选种选多年生无病虫害,完整无伤,直径1.4厘米左右,上面有凹的芽眼,外皮呈黄白色的扁平块茎做种茎"母元胡”或畸形粒小、生长细弱,产量低的一般不作种用种茎储藏:在室内选择阴凉不潮湿的泥地一角,用砖块或条石围成长方形,长、宽视贮种量而定,先在地上铺上一层半干的沙,厚6-8厘米,上放块茎12-15厘米,再盖上一层厚约6厘米的沙种茎多,可依次再放几层,从铺底到顶面不要超过0.5米,在中间插几把麦杆以利通气隔半月检查一次,发现霉烂,及时剔除,且不要使覆盖的泥沙过干,以免块茎失水干燥而受损,种茎不能与氨水、碳酸氢铉等化肥、农药贮藏在一起,并要防鼠害2、播种⑴条播:沿畦向沟边开第一条播种沟,深约5厘米,块茎按5-7厘米的株距排放在种沟的两旁,按每亩磷肥50公斤、钾肥70公斤施于种沟中间,再盖猪牛圈肥2000-2500公斤于种沟内。
第1条沟种好后,再开第2条种沟,沟距6-8厘米,把土盖在第一条种沟的块茎圈肥上,再按同法播种,最后整理畦沟、畦面,使块茎覆土8厘米左右,畦面呈龟背形⑵穴播:在做好的畦面上开穴,穴距10厘米见方,深约6厘米,每穴放块茎2-3粒,粒距3厘米左右,用一大把焦泥灰覆盖,再整畦覆土⑶硬板田直播:水稻收割后,将地面略加整平,按畦宽1-1.3米,畦沟宽0.4-0.5米划线后,排放种茎,株行距和基肥施入量均同条播,最后把畦沟的土掘松打碎均匀盖在畦面上,厚约8厘米下种时间以10月上旬较为适宜,延胡索块茎秋冬有地下生长阶段,若推迟到11月中下旬下种,将影响产量药农有”早下种胜施1次肥”之说因此,合理安排好前后作物,适时下种,是延胡索增产的重要环节每亩种茎75-100公斤三)田间管理1、施肥延胡索从下种到出苗需100多天,腊肥一般在立冬前后施入,每亩泼人尿1000-1500公斤,或加施磷酸钙50公斤,氨水40公斤,结合松土除草清沟覆土土壤肥沃、基肥足、腊肥重的,可不施苗肥;若幼苗叶片淡黄绿色,长势差,可适当少用氨肥,防止烧苗苗肥要早,应在刚出苗就施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150克,稀释后喷雾,有一定增产效果。
2、松土除草立冬前后,结合施肥浅松土1次,除去杂草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保持田间清洁早春见草就拔4月起至收获即使有草地也不能拔,以免松动延胡索地下茎节,影响产量,可喷10源根灵乳剂1次,每亩用0.4-0.5公斤,加入60公斤水喷雾,把出土的杂草全部杀死3、灌溉排水若遇冬旱要适当灌水,傍晚将水灌入畦沟内,水不能超过畦面,次日早晨放水,称为"跑马水”延胡索生长盛期正值春雨连绵,田间湿度大,容易导致霜霉病发生,要及时疏沟排水病虫害防治:1、病害元胡霜霉病:是影响延胡索产量、质量的主要病害在低温多雨,寒流频繁和时晴时雨的条件下易发生危害叶,一般3月上旬开始,4日中、下旬严重,直到5月收获时都能危害此病的特点是:潜育期短,来势猛、蔓延快在防治上要特别注意以”预防为主”防治方法:选用无病块茎做种,消除带菌病块;收获时清除病枝残叶,减少病源;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与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等轮作,种过延胡索的田地要隔3年以上再种发病期间可用药剂防治:3月上旬喷40气磷铝可湿性粉剂150-250倍液,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续3-4次,每亩喷药量70公斤左右喷药时要使叶背腹两面都着药,抢晴天露水干后喷药,效果更佳。
另外,用枫杨、苦栋树的皮叶、深绿藁等的浸泡液代替化学药剂喷施,效果也好,且来源方便,成本低廉,无残毒延胡索菌核病:早春多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延胡索枝叶幼嫩容易发病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4月中下旬较重近土表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的枝形病斑,湿度大时茎基软腐植株倒伏防治方法:水旱轮作,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清除病株、病土,用1:3石灰、草木灰撒施,控制发病中心蔓延,3月中旬用30涸核利800倍或65%弋森铉800倍进行喷雾2、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峻虫古等虫害危害,可用常规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白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