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docx
5页论述文本阅读一一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 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 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 要的局部,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 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 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 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 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 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 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 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 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外表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 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泗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 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泗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 国争取到了极可珍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沉着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 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局部,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 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跟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 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 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局部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 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 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 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 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那么是乡关之 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 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局部,它的底蕴实质 是家国之爱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 意识所替换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 认同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到达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 有了江南意识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 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 程C.作者举谢道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 实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 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 有自己文化的自觉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跳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 了江南意识的产生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 排他性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 份的自我正当化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熊月之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 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上述三个 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
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 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知名, 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 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开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 • 州〃民国时期学者研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 75%o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 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 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 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1930年, 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85.5%o 1950年1月,江苏、浙 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8.9%O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 80%以上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到1923年累计, 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 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局部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局部移居到上海, 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 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荣氏兄弟既 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 术人员都是从上海来的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 灯、 ,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 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铭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铭化人的 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为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错化,化成了 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条件,都会变成了上海式。
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更不用说了说 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国人,也容易上海化,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 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国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新上海》1925年第1期)©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 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 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高度 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 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⑪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 率越大⑫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 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⑬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⑭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 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 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⑮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 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没有参 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⑯〃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那么基 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 法比较的⑰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 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选自《文汇报》2019年1月25日)⑴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o⑵ 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答: ⑶ 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A.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出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B.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比照刺激了耻感文化C.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比照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D.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4)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B.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素C.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D.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感⑸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答:—答案1 .【答案】(1) C(2) C(3) B【解析】(1) A项混淆了〃江南认同〃和〃江南意象〃的关系B项〃转化为〃〃所替换〃错,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 中原故土怀想是并行不悖的D项〃顶峰〃无中生有,〃三国时代有了江南意识〃于文无据,文中说 〃泗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2) C项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局部是中原移民文化⑶ 溯水之战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战略时间2.【答案】(1)表彰上海城市的开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2)(例如一)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地预测到了〃上海明天〃的 开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开展的客观实际例如二)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3) D(4) A(5)第①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
②〜⑯段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