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考语文《孟子》复习.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19285886
  • 上传时间:2023-10-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考《孟子》复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文体知识 孟子与《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 “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是 所作, 家经典之一孟子,名 , 时代 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背诵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去之( ) 亲戚畔之( ) 池非不深也(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以天下之所顺(用)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 词类活用: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用作动词,威慑)KP158 苦 劳 饿 空乏 乱 动 忍  劳其筋骨  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空乏   使....穷困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   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   忍性  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人恒过  犯错误、犯过失 (名词活用为动词)     (5)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理清论证思路,默写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资料引读“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背诵(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词重读) 七、文言知识———抢答: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亲戚畔之 (3)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死于安乐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国恒亡④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八、理清文章思路,尝试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答案(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九、能力迁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十、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一方面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十一、比较阅读(KP158二),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排比: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十一课外阅读能力训练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一事借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因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一事借指读书刻苦10.文中能够概括主旨的是哪句?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患: 既: 迨:倍: 寝:12.翻译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1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请写出形容读书勤奋的类似成语或典故参考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答案(一)10.书不可不成诵11.担心,忧愁 副词,已经 等到 同“背”,背诵 睡觉12.由于读书时下的气力多收获也就长远,他精读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13.示例: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