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完整整理版).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完整整理版)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朱立元《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一生虽只写过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如:《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等,但他在大量著作和文章中,对文艺创作、文学批评和美学等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当精辟的观点和看法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从早期心理学开头,经过精神分析学阶段已根本形成,再经过他的弟子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推广、应用和重新阐释,最终进展成为一整套文艺批评理论,对现当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将其几个主要观点及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一简要评介 (1)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又译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根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片面,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留神力或在没有干扰的处境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阅历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防备,阻拦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浩瀚的领域这一片面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第一次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布局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片面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片面;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片面,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那么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片面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得志;而无意识那么是心理活动的根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楚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抉择性作用的,是抉择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起支配作用的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不管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如何修正和背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都没有抛弃无意识的概念,使它成了识别是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标志 无意识理论的付出在于它表示了人的心理的繁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留神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文学艺术家不再停留在表现人的意识活动上,而是深入到深不成测的无意识领域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透露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方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切实为文学艺术开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拓展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空间,把文学乍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由于弗洛伊德过分浮夸了无意识的作用,把它当作抉择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从而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2)二重人格布局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头以后对他的早期理论举行了修正,提出了三重人格布局学说这一理论的根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片面构成:伊德(id,又译本 找)、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伊德完全是无意识的,根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喜悦原那么”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得志本能要求,按“现实原那么”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那么,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那么”活动伊德和超我经常处于不成调和的冲突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气力在正常处境下这三个片面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对,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奇怪。
由于伊德总是受到压抑所以人格的三个片面之间是很难保持平衡的,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就为他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在作家和人物身上探索病态特征供给了理论根据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构成尹德的上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种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喜悦,更加是性喜悦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力比多的进展体验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在第一阶段,性本能是与婴儿的口腔刺激精细相联的其次阶段是通过排泄粪便得到性欲快感的在第三阶段,性的快感转移到生殖器官恋母情结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第四阶段是性本能进展的结果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对异性具有性的吸引力弗洛尹德认为,这几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进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性生活是正常还是变态,是自恋、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完全取决于这几个阶段的进展结果 弗洛伊德视性本能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把人的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到首位,把人格与形成人格的社会条件完全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把社会的人降为动物的人弗洛伊德还认为,性欲的抉择作用并不限于个人,就人类社会而言,性欲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类社会的大量禁忌和习俗、道德模范、法律条文、宗教戒条等等,最初都是针对人的性欲问题而产生和制定出来的他甚至把人类的文明创造、阶级冲突和战役都归为人的本能的理由:前一种活动源自人的“生的本能”而后者是受人的“死的本能”所驱使 从上述论点我们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根本上是以性本能为轴心的,正如霍兰德所说:“弗洛伊德将他的心理学固系在人的动物性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上他??把人看作是一天性欲存在①因此,性本能说就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支柱和基石这也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什么被称作为“泛性论”的根本理由这种只留神人的生物性本能而忽略人的社会性的庸俗的、简朴化的理论鲜明是错误的也正是由于他的泛性论观点,弗洛伊德的学说经常受到攻击,大量精神分析学家(包括弗洛伊德的弟子)与他分道扬镰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弗洛伊德也持这种泛性论的观点他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因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也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得志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喜悦,因此他们的创作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经过升华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得志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说”按照这种观点,文艺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赏识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得志显而易见,这种文学艺术的“泛性论”无限地扩大了性本能在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作用,把人的各种繁杂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都与性欲扯在一起,不考虑人的社会性及作家或作品的社会因素,企图用性欲的抑制和得志来解释文学艺术,因而不成 能正确地熟悉文艺的本质 (3)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译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进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进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厌恶同性双亲于是,男孩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女孩那么正好相反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就产生了“厄勒克特拉情结”(又译恋父情结)俄狄浦斯和厄勒克特拉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前者是一位王子,他不知不觉地应验了神灵的预言,走上杀父娶母的道路,结果酿成悲剧;后者是一位公主,她的父亲被母亲谋杀了,于是她怂恿她的兄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上②他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从卷峡浩繁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找出三个例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指出这三部作品都有着一个一致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他还认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俄狄浦斯情结开放出来的一朵奇葩 俄狄浦斯情结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在批评界,大量人把它当作一把文艺批评的万能钥匙,在古今文学作品中遍寻俄狄浦斯情结现象,显得特别牵强附会虽然俄狄浦斯情结说对于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某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尚有一些启发作用,但若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遍规律用于文学批评就必然显得荒唐可笑 (4)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片面就是他的梦的理论这些理论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大量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那么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
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得志,便采取一种迁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得志”①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务必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片面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情,潜在思想是暗藏在那些形象或事情之下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四种作用方式,即“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工”所谓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这种混合梦象的形成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显露内容所谓移置,即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概括的形象表现出来:由于梦所表现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性欲,所以梦中的形象多与性有关,如旗杆、手杖、山峰、草帽等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盆、水壶、山谷等一切有凹面的东西都象征着女性生殖器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具有大量共同特点;首先,梦表现的是人约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它们是通过伪装或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的。
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 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再次,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察觉并透露其中的“潜在”意义 弗洛伊德把梦当作通向“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平坦大道”,并试图在梦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对文艺创作和批评是有确定意义的但由于他的梦的理论的核心依旧是无意识和性本能说,而且是建立在治疗精神病的根基上的,并 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假设不加分析地硬把它搬到文学研究中来,那文学批评——如那种庸俗的在作品中探索性象征物的批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释梦”,甚至是痴人说梦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