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才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允许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打定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 5×30 24×20 12×5 42×10 60×50 200×30 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添置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持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 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查看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复,举行概括.以上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彼此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赋予断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日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 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复是时间)(板书) 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复是共走的路程) 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同学彼此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持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例如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 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 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 师:引导学生查看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 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 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彼此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轻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 24米, 1200米, 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 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确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斟酌,然后小组同学彼此说自己编的题,举行交流,教师巡查指导) (三)稳定反应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 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 先让学生独立斟酌,然后请同学回复. 已知单价和数量 可以求出工作总量 已知速度和时间 可以求出总产量 已知工效和工时 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 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 ( )×数量=总产量 ( )×数量=总价 速度×( )=路程 工效×工时=( )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议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彼此交换检查. 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