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陈健民口述.doc
90页佛教禅定实修体系(陈健民口述)———————————————————————————————— 作者:———————————————————————————————— 日期: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陈健民口述 原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后记 原序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邱宝光 居士 自古以来,对于实相的探究有许多人在热衷地寻求在这些大众之中,仅有少数人寻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在这些少数人当中,能够证入实相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证悟者在被询及有关他们证悟的内涵时,经常是无言可说的,因为实相仅能透过经验来认证经由尝试错误,修行者可能终究会找到正确的修行之道可是若能得到有验证而不着两端——流于口头或保持缄默——的善知识引导,那么这段尝试错误的过程便可以缩短,甚至省去 我们很有福缘,能值遇这样一位实修亲证的大善知识——殊胜的佛教瑜伽士陈健民上师——他,出乎慈悲,使得桑格那卡喜达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记录下这一整套有系统的实修指引,以利益英语世界中有志从事佛教禅修的人们 谨愿有心修行之士能依此而闻、而思、而修。
释迦佛的教法从不教我们盲信盲从,而是教我们要深入,且亲自验证其成果 陈健民瑜伽士尚有一些对众生有助益的作品之手稿,等待付梓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助印,以供免费流通赠阅,以期佛法的更多层面能呈现在西方人面前 愿诸众生获得无上安乐 优婆塞 邱宝光 佛历2993年(西元1966年)6月11日 于马来西亚 〈1980年版序〉 沈家祯 居士 在许多有关佛教禅修的书中,本书是不同凡响的它是闻名的佛教瑜伽士陈健民上师在喜马拉雅山麓,印度的噶伦堡闭关二十八年实修亲验的结晶它涵盖了禅定的理论及实修尤有进者,书中说明并连贯了佛教小乘、大乘及密乘传承的禅修方法,并且对于西方佛教徒提供了进修金刚乘教法的指导本书的附录提供了许多更加详尽的资料及教授,因而使本文增色不少 在1966年初版及1976年重刷的引言前端,都描述了1962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之噶伦堡此禅修手册最初笔录的情形: “在此书内,我们把佛教瑜伽士陈健民所说的话先一一记下,并且刻意尽量保留他原创性的用语以及独特的风格为避免任何漏误,桑格那卡喜达悉达伟罗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两人一起每周一次去造访陈瑜伽士;前者聆听,后者(亦即此书之写作者)笔录。
隔天,康底帕洛比丘趁着对前一日所讲的内容印象仍鲜明,便把当场的笔录誊写成一份初稿,然后交给悉达伟罗比丘,请他指教在依他的指点修订后,即付打字在下一次会见陈瑜伽士时,便把打好字的稿件呈献陈瑜伽士便加以细读,并且做必要的增益或删除,因而完成已经细审的最后定稿因此,我们相信此稿确实无误地展示佛陀的教法以及陈瑜伽士依之实修的经验 马来西亚的邱宝光居士于1966年初次将此稿付梓成书,免费分赠对佛教禅修感兴趣者在1976年,初版已分赠一空,却仍有不少向隅者,我即在美将之重刷一千册,由我在纽约的办公处免费流通此重刷版是由初版照相印刷,并经陈瑜伽士添加二篇有趣的附录:〈如何转人身为佛身〉及〈如何转凡夫心识为佛智〉 在1976年此书重刷印行后,很明显的索阅者相当多,本书的再修订也似乎势所必行梵文的音译需要标准化;某些段落需再加以阐明而大家的共识是,只要能维持文义清晰,原有的基本风格应予以保留,如此读者读来才较有亲炙陈瑜伽士的感受为了完成这份修订的工作,在取得了陈瑜伽士的许可之后,位于纽约的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便成立一个特别小组,由克里斯多福乔治博士 (Dr. Christopher S. George) 主其事。
薇琪布朗小姐 (Miss Vicki Brown) 随即被派到加州柏克莱市,和陈瑜伽士共事了八个多月,来进行修订工作眼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版本,是集合了小组众人之力才完成的小组的其他成员有:泰丽莎徐 (Teresa Szu),爱丽斯罗曼莉荷活 (Alice Romanelli Hower),赖利荷活 (Larry Hower),瓦士利基沙朗达可士 (Vasiliki Sarantakos),以及佳内特嘉措 (Janet Gyatso) 三十多年来,陈瑜伽士著述且印行许多中、英文的佛书他曾发誓说他的著作绝不贩售他的生活非常俭朴,你几乎找不出他在加州柏克莱的单房公寓和在印度噶伦堡的小木屋有什么两样我们希望藉由印行陈瑜伽士的言教,能使读者的心灵和他相通,使您能对陈瑜伽士的风范,有若目睹 沈家祯 〈给读者的短笺〉 康底帕洛比丘 本书预设其大部分读者对佛法已具备某些基本知识,尤其是对佛教的禅修和智慧传统已有认识目前有一些此类书籍是为了教授初学者而编写至于本书的殊胜之处,则在于它把整个佛教三乘中的思想都囊括了,并且阐明此等如何互补衔接,而形成一个有系统的‘三乘一体’的成佛之道。
在西方,小乘禅法较为知名;至于大乘禅法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智慧波罗蜜的实修应用,却相当贫乏;西方对于能即生成佛的金刚乘法门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在此必须强调,正如本书睿智又博学的作者一再声明的——本书内的每一章都可以被扩充成一本书或多本书本书限于篇幅,只能由博大精深的佛教禅法中撷取一些精华来介绍而已 对于佛教禅修只有初识的读者,请先读(在本书导言内)作者的传记,以‘引发兴趣’,然后接着去阅读结论部分,因为它对本书的内容做了简短的摘要,扼要地阐明了‘三乘一体’的架构〈附录一〉收集了陈瑜伽士对一些与禅修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回答,读之也会有所助益在对本书之头尾如此抽阅之后,读者就可以回旋进内,着手深研其中各个章节;其中有种种图解、表格,以及佛陀为引领众生直至无上圆满觉悟所开示的三乘禅修的摘要 笔录者 康底帕洛比丘 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噶伦堡,三乘精舍 皈依礼赞 佛世尊、应供、正遍知 导言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噶伦堡,似乎在印可着一项重要工作的开始,因为这是一项与‘光明’有关连的工作谈禅定理论的书很多,然而本书所涉及的不仅止于禅定理论,还涵盖了极少被完整讨论到的有关佛教修持的法门本书是依佛教瑜伽士陈健民的开示,在尽量保留他原创的用词及独特风格的原则下笔录而成。
为免遗珠之憾,我每周和桑格那卡喜达比丘一起去见陈瑜伽士,由桑格那卡喜达细听,而我笔录隔天我就趁着印象仍鲜明之时,把前一日开示的笔录内容誊写成粗稿,交请桑格那卡喜达评点在依之修订后,方才打字成稿,而在下一次见面时呈给陈瑜伽士过目经过陈瑜伽士仔细的校读,并做必要的添增与删改之后,才成为定稿希望这本经过这么审慎校订的书,能将佛陀的教法,以及陈先生在禅修方面的实修经验精确地呈现出来 谈完本书的缘起,让我们回到和陈先生第一次,不是事实上的初次,而是首度专程为了此项任务而会面的情形对于未曾造访过陈先生的人来说,要找到他的住处便是有够困难的并非因为他是住在什么荒僻的山洞,或是无路可达的关房,而只由于噶伦堡一阶一阶拥挤、狭窄又陡峭的街道实在容易使人迷路要到陈瑜伽士处,当沿着街道下行,逐级而下,行经一处拥挤的西藏难民区,而来到一排经旗前他的关房对面是印度农业部的大农场关房南面的窗外即因之而成美景陈瑜伽士说,有许多次当他由此窗向外眺望,大自然浑然天成的诗篇,使他颇有感悟 陈瑜伽士初到噶伦堡时,西藏难民尚未涌入,他的关房相当隐僻有五棵在中国通常用来替代菩提树的槐树,从下方的农场往上生长,高达他关房的窗子。
高度约一丈六尺,正巧和中国人所说的佛有丈六金身一样的高而这幅景象是陈瑜伽士未到噶伦堡前就已在定光中预见了的对他而言,这五棵槐树不只是吉祥的标帜而已,更深的意义是,这五株表征佛陀的树矗立在其关房之下,正如五方佛是由金刚萨埵所化现的一样因此,陈瑜伽士以此诗赋之: 半边街面半农场,中有茅蓬早隐藏; 谁植五槐高丈六?我来无事再铺张 〈五槐茅蓬即景〉 因此陈瑜伽士把如此殊胜形势的关房命名为‘五槐茅蓬’然而这五棵槐树已经被人摧残,取而代之的是五根飘着经旗的竹竿步上几级阶梯,我们轻敲后门,陈先生现身了,他笑容可掬,一再微微躬身地欢迎我们关房内有二个房间,他招呼我们在其中一小间内就坐,并亲切地给我们一些小点心,然后才开始开示 我们在第一次会面时,就决定把陈瑜伽士的生平做一概要的介绍,以助了解陈瑜伽士对于佛法修证的阐述我们五点开始,此时由窗外飘来住在附近的一位正在修法的西藏僧人夹着鼓音的低沉念诵声 陈先生自行为我们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自传所根据的是‘我’;但在实修上,无‘我’可得那么,我们为何要来从事这种记述呢?我们所能谈及的,只是一个经历了一段时期,而又持续地被当作是同一个个人的蕴聚体而已。
虽然我已禅修二十多年,却依然找不到‘我’;但是由另一个方面来看,空并不意谓著「无物’虽然我在噶伦堡住了多年,却不敢说这许多年来有任何一个‘我’住在这里,并且经历其间的一切,因为一切都在刹那刹那间演变着即使连噶伦堡所占有的空间,也因地球不停地转动而从不相同我不敢说我是一个如此长期的隐士,因为主体与客体皆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对主体或客体做任何确定的陈述 人一日复一日地活着,而留下痕迹;人生只是一团不断的痕迹,而没有任何事物是你或我可以执持的就如同文殊菩萨参访维摩诘居士,而双方俱默然一般可是您们大老远来访,而一切又都已就绪在您们如此光耀寒舍的情况下,我又怎能保持缄默呢! 陈先生展开笑容,从小凳子上站起身来,由开着的窗口接过一位年轻邮差递进来的信件这位年轻人是他的新邻居;陈先生曾给过他一点钱和一些厨具陈先生把信件搁置一旁,坐回小凳子上,继续讲他的故事: (一)外层传记 外层的传记是关于家世、出离以及无常我要简略地描述这些,并不是因为有关于‘我’,而是出乎感谢佛陀的加被使我出生在这样的环境 在我出生前,我母亲不分昼夜都在心眼内看到她喉咙中有一个灿烂的大太阳,但求诊后,却查不出任何病因,反而证实她十分的健康。
我出生时被完整的胎衣裹着,所以没被母血污染我也不像一般婴儿那般甫出娘胎就哭号我母亲注意到在我前额上,位于双目之间或稍上方处,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就世俗相学而言,这是不好的征兆;但对菩萨而言,却是吉祥的象征在生产之后,我的母亲竟新生了两个乳房(林注:陈上师说是在原来两乳之上方,各新生一较小之乳房),所以我是吃四个的奶水长大的我父亲便开玩笑说她正像一只老母猪 家中儿辈八人,四男四女,我排行第四但在我幼年时,兄弟姊妹大多都夭折了,因此我的母亲时常以泪洗面有一天,一位盲眼的游方相士告诉我母亲说,我活不长我无意间听到他讲,虽然我是仅存的儿子,却会早夭目睹兄弟姊妹的相继谢世,加上听到这一番话,使我对死亡相当的恐惧我母亲深深地爱我,因为她已经失去了那么多个孩子,也很害怕看到我死去更糟的是,我们家里还有别的麻烦我父亲不但娶了小老婆,还经常追逐别人的老婆家里的钱都被他花在酒色上 由于这些原因,我恐惧两件事,就是死亡和贫困在幼年时期,我就看出世间是十分痛苦的我的双亲经常口角,记得在有一次争吵之后,我父亲还拿刀威胁说要把我母亲给杀了 陈瑜伽士眼中闪着泪光,说出年幼时期的这些痛苦经历,而此刻的他在心中对苦谛的普遍性已有深刻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