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doc
47页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 日期: 2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 点 方 案二○一一年三月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2目 录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 3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 42.2.1 科学研究 52.2.2 教学研究 6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7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 82.5 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9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试点规模 133.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33.2 试点规模 14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与实现矩阵 154.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54.1.1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154.1.1.1 基础知识 154.1.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54.1.2 个人素养 164.1.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及个人态度 164.1.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174.1.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174.1.3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程实践 184.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实现矩阵 184.2.1科学技术知识和学科发展 184.2.1.1 基础知识 184.2.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94.2.2 个人素养 204.2.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个人态度 204.2.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214.2.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224.2.3 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 234.2.4 学分要求 245.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55.1 本科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255.1.1 培养目标 255.1.2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255.1.3 学制、学分与学位 255.1.4 课程体系设计 265.1.4.1 理论课程体系 265.1.4.2 校内实践教学 285.1.4.3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295.2 硕士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15.2.1 培养目标 315.2.2 学制、学分与学位 315.2.3 课程设置 315.2.4 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 325.2.5 培养方式与方法 345.3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45.3.1培养目标 345.3.2 培养要求 345.3.2.1 理论课程 355.3.2.2 实践环节 355.3.2.3 毕业设计 355.3.3 企业培养计划 35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38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58III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现有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能交通工程、舰船电力推进与自动化技术6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构成了学院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院现有隶属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较为完整并反映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55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80人其中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75人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建设已装备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条件;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的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目前,承担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任务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共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实验(工程)师25人等同时,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六十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专业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主要以动力工程的研究为主,和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设计(研究)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的机制,具有浓厚行业特色、在国内交通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目前能源动力系统学科领域共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2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和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本专业教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恪守师德,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涌现出一批治学严谨、从严执教、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近几年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标兵, 3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教学竞赛和校教学优秀奖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提高,以及本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校企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迄今约有50%的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80%以上的教师到本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开展过教学或研究工作。
与荷兰、挪威、德国等国家在国际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教育科技合作,依托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在本专业设立的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与若干设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合作,促使专业向国际化迈进下表是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到深入企业锻炼的情况表1: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姓名职称企业工作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李煜辉副教授武昌造船厂工作2年,美国the university of Akcom访问学者一年能源及其利用,动力系统自动化,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内燃机学课程设计游伏兵讲师中国远洋工作,大管轮,5年混合动力技术,新能源技术,毕业设计罗启江高级工程师南华船舶修造厂,主机维修工作,累计时间3年内燃机结构认知与实操,内燃机性能测试实验盛成新副教授青山造船厂工作2年,宜昌柴油机厂工作3年船舶电力推进技术,毕业设计,船舶认知赵在理教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轮机长,10年轮机自动化,学科动态,航行实习表2:工程实践经历教师姓名职称工程实践工作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余永华副教授沪东重机数字化制造培训等,累计时间12个月船舶主推进装置,动力机械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贺玉海副教授镇江中船设备公司柴油机出厂试验测试等,累计时间6个月内燃机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陈智君讲师赛林德船舶科技公司产品调试等,累计时间12个月信号处理技术,内燃机仿真计算,毕业设计王忠俊副教授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国Ⅲ柴油机排放测试,SCR标定,累计时间18个月发动机排放及后处理,内燃机噪声控制,毕业设计张新塘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性能测试,轴系扭转振动测试,累计时间15个月汽车概论,汽车原理,汽车结构,内燃机轴系扭转振动表3: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教师姓名职称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杨建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一年,多次赴欧洲瓦锡兰、曼恩等公司交流合作机械振动学,模态分析,内燃机新技术向阳教授美国访问学者一年船舶污染控制,,内燃机新技术王志华副教授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一年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朱汉华教授武昌造船厂工作5年,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一年内燃机制造工艺学,动力系统可靠性,摩擦学高岚教授美国访问学者一年船舶动力装置原理,轮机自动化,专业英语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2.2.1 科学研究本专业一直致力于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结合市场需求、国防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同时注重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船舶动力研究上独具特色,取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63计划、国防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装备研制、军工重点等)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承担科研项目3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省部级及军工研究项目88项;完成科研经费7676.88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2297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达30%;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14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有123篇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参加建设了“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