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读《穷人》.doc
4页五读《穷人》的奥妙探寻——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穷人》赏析 《穷人》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细腻在落实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做到“老课新教”,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上出新味道,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穷人》,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张老师用五个板块,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深度对话整节课环节简洁、条理清晰,气氛活跃,大气磅礴,达到了得意、得言,又得法,使人耳目一新,有许多精彩之处值得学习借鉴一读《穷人》,着眼把握整体课伊始,张老师顺着课前“预热”环节,从莫言的作品与张艺谋的影片之间的关系切入,出示维克多·雨果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图像;在理清叙事诗《可怜的人们》与《穷人》间的关系后,以“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把《可怜的人们》这首诗改写成令人潸然泪下的《穷人》的”为导语,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开篇,有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把握阅读的主攻方向,在与作品、作者、编者的对话中,聚焦于发现、探究作品在“如何表达”方面的秘妙而其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用箭号标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借助这些讲述主要内容,花时不多,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主要内容,有助于后面深入细读、品味咀嚼。
这样安排也体现了阅读及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二读《穷人》,体会穷人之“穷”在这一环节,张老师首先抛出一个中心问题:“同学们,这篇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能从字里行间的哪些地方读懂穷人的‘穷’?”要求学生细读课文,默读圈画——标序整理——组内分享,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然后抽选学生扮演教师,组织生生对话教者时而以学生身份旁敲侧击,追问、质疑,时而以教师角色点点拨拨,引导、把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效果良好 简析这段教学,可以说有四个特点:一是导向明确,以一个大问题贯之全环节,学生学习讨论方向明晰,也避免了阅读教学中的零敲碎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充分相信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读懂课文的表层意思三是采用了敞开式、茶馆式的互动方式,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民主关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在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敞开胸怀,无拘无束交流、对话四是注意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批注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等等三读《穷人》,领悟言外之意当学生充分认识穷人之“穷”后,张老师出示“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 )”,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穷人的富有。
这就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课文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层”信息,去发现文本的奥秘于是,孩子们再次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在接下来的交流与分享环节里,教者着重引导孩子们抓环境描写、抓人物的心理活动、抓对话、抓标点符号,结合重点段落的朗读、品味,深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善良、勤劳、伟大的母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了解了文本表达的密妙,而且在情感熏陶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具有与上个环节共同的特点外,尤其注意突出两点:一、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抓住标点符号等,更加强调“阅读就是发现”,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二是注意从写作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比如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渔网、渔具,单单写地扫得干干净净……”进行深究,出示描写屋内特点与写屋外环境的四字词组进行对比以及让学生想象西蒙临死之前“要抓住什么”等从作者是“怎么写”这一角度去体会文章的密妙,将读与写有机相融,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四读《穷人》,力求以写促悟在第四环节,张老师出示一道题目:“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终的前天,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的心理活动,适当运用省略号同时出示,课文中描写桑娜将西蒙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为学生参照物,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
这一设计比课后的“小练笔”——续写课文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心理活动描写是本课的浓墨重彩之处,也是上述教学环节的重力所在,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西蒙临终之前的心情也如桑娜将西蒙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一样充满了矛盾与不安,学生易于理解,也容易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西蒙及课文所有主人公“善良”与“伟大母爱”的理解,也发展了想象力,及时地内化课文的精妙语言与巧妙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五读《穷人》,意在拓展延伸在课的结尾处,敎者出示《可怜的人们》与《穷人》及其相应的作者,让学生体会哪个题目好,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接着出示翻译家草婴的图像与名字,点明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或是改写,还是翻译家的翻译,他们都是用心灵创作经典,从而教育学生阅读经典时,要用心去发现最后出示一道“试一试”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外尝试这样的结尾除了总结全课之外,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外广阔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空间当然,像张老师这样采用较大问题引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静大动,大开大合的课堂,既要散得开,又得收得拢,同时还得兼顾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活动,对老师的整体把握能力、驾驭课堂的技巧要求是很高的张老师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但笔者觉得,在时间的调配方面是否还应予以注意:一二两环节可以再精练一些,以使得后面环节的教学更加从容,在一些关键词句的品味方面能多花一些时间。
这也许是笔者吹毛求疵或过高的要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