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苏教版必修3 学案.doc
2页谏太宗十思疏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2、 “十思”的内容理解二.预习指导:名句默写1、 ,能克终者盖寡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3、怨不在大,可畏为人; ; 4、虽董之以严刑, 5、恩所加, ;罚所及, 三.教学过程:分析课文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 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要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 “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四、写作特点五、学习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