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兰亭集序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doc
3页《兰亭集序》第三课时延伸拓展 巩固练习 一.【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二、课内知识点检测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虽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所以游目骋怀3、解释多义词①修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②期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其致一也 颇有野致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⑥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⑦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⑧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 悟言一室之内5、在整理本上翻译下列句子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课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