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学课件17.ppt
41页不同地质时期生物的组成,寒武纪Cambrian :5.7-5.1亿年 环境条件:寒武纪时十分温暖,适合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寒武纪时主要是水的世界,已经形成的古陆上全部是秃山和荒漠,而且彼此孤立、分隔,不具备生物繁衍的条件;但海洋中则是生物形成的主要场所植物:藻类植物繁盛 动物:具有硬壳的不同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古杯动物以及笔石、牙形刺等 寒武纪时海水温暖,含有正常盐分和大量溶解了的碳酸钙,满足了无脊椎动物分泌硬体骨骼的需要,增强了自我保护功能寒武纪海洋动物 水母、三叶虫、古杯动物等,水母状生物生态景观,昆虫远祖的远祖---- 抚仙湖虫生态景观,澄江动物群,浮游双瓣壳节肢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南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山),2、奥陶纪Ordovican:5.1-4.39亿年,环境条件:奥陶纪是早古生代海浸最广泛的时期,这为无脊椎动物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大量出现,在生态习性上也有重要的分异 主要生物种类除三叶虫外,还有笔石、鹦鹉螺、牙形刺动物、腕足类、腹足类等,奥陶纪还出现了原始的鱼类-无颌鱼类奥陶纪时,无脊椎动物非常繁盛,3、志留纪Silurian :4.39-4.01亿年,环境条件: 志留纪末期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加里东运动” (苏格兰) ,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古大西洋关闭,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植物:植物开始由水生向陆生过渡裸蕨类和石松类 ) 动物:有颌鱼类的出现是志留纪的重要特征 此时,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的更新,繁盛一时的三叶虫逐渐衰退,板足鲎类开始兴起,是当时海洋节肢动物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伴随着陆生植物的发展,志留纪晚期还出现了最早的昆虫和蛛形类节肢动物鲎,志留纪景象(珊瑚 、海百合、腕足类),4、泥盆纪Devonian :4.09-3.62亿年,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动物: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到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植物:陆生植物裸蕨在陆地上完全站稳了脚根,并且,它们的三支后代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开始大发展,到泥盆晚期,出现了许多这类植物构成的成片森林。
植物的成功登陆,使荒漠的大陆变成绿洲,标志着植物的发展在泥盆纪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泥盆纪中晚期的陆地上还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叠纪晚期它们才成为陆地植物的主角海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古生代早期极为繁盛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 奥陶纪和志留纪非常繁荣的笔石仅剩下少量的单笔石和树笔石类; 菊石正逐渐取代鹦鹉螺类成为软体动物中的主要类群腕足动物和珊瑚动物有进一步发展 珊瑚则以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主陆生蕨类植物,海洋生物-鱼类、珊瑚,5、石炭纪Carboniferous :3.62-2.9亿年,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海生动物: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但数量多,依旧占相当重要地位,头足类则以菊石迅速发展为主 陆生动物: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如蜥类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陆生植物:石炭纪的植物以石松类,有节类、真蕨类等为主晚石炭世早期,植物开始空前繁荣,大型的石松类植物形成沼泽森林晚石炭世时,由于大陆气候明显分异,出现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种不同的植物群,其中冈瓦纳大陆以舌羊齿植物为主,属种单调,反映南方大陆寒冷的气候特点。
石炭纪海洋景象,石炭纪陆生植物景象-裸蕨植物,6、二叠纪 Permian :2.90-2.5亿年,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是地球生物圈发生重大变革、更替的时期 环境:二叠纪是全球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超级大陆最终形成;全球海平面发生剧烈的升降陆地上出现了大型地内陆盆地气候变得干燥炎热复杂的构造运动及剧烈的环境变化促使了生物界的重要变革在二叠纪晚期,全球发生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 二叠纪晚期的生物灭绝事件造成了地史中最严重的生物危机,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导致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动物—苔藓虫组成的表生、固着生物群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为中生代生物群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这次灭绝事件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叠纪时两栖棲动物大量繁荣,常见的有迷齿类的蝾螈;爬行动物继续发展,代表分子有中龙等;哺乳动物的先驱—温血爬行动物兽孔类开始发展 植物:出现了繁荣于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如松柏类和银杏类,逐渐过渡为中生代植物。
二叠纪,7、三叠纪 Triassic :2.5-2.08亿年,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 环境:气候由干热、半干热向温湿转变 植物:与现代相似的常绿植物趋向繁荣,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海洋生物: (1)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游动动物替代了固着类动物如软体、甲壳动物取代了腕足动物(海百合); (2)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陆生动物: 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爬行动物出现,并随后发展成为地球上占重要地位的动物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 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这些动物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三叠纪,三叠纪,8、侏罗纪Jurassic :2.08-1.35 亿年,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 1861年在德国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
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始祖鸟化石,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约1000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植物主要是羊齿类和其它草类覆掩地面 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侏罗纪,9、白垩纪Cretaceous :1.35-0.65亿年,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 白垩纪早期,裸子植物仍然繁茂,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 被子植物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等,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 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统治地位白垩纪,翼龙,孔子鸟-中国发现的最早鸟类化石,10、第三纪Tertiary :65-23.3 Ma,是新生代的第一个纪 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 在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开出现,并不断发展状大马、大象、熊类等植物界中菊科、豆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 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渐新世(3千6百万年前):最早的猿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如巨犀) 中新世(2千3百万年前)末,类人猿(hominid apes)演化出来,出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上新世(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