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个性行为规律(3).ppt

68页
  • 卖家[上传人]:n****
  • 文档编号:82836494
  • 上传时间:2019-02-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74MB
  • / 6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S R,,刺激 反 应,,2.新华生主义,S O R,刺激 思维加工系统 行为,,,,,输入,输出,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3.勒温的观点 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函数:,B=f(P·E),B ---- 人的行为 P ---- 个体特征 E ---- 环境特征,1、华生与行为主义,又称行为论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 约翰·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行为主义的独立宣言—— 1913年,《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学的看法》(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 it.), 1914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华生其人,华生 (John Broadus Watson 1878 - 1958 ) 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 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

      后入芝加哥大学,1903 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 1908年转任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华生两大贡献:,(1)以行为为对象,发展客观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 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 (2)“刺激-反应”公式,(1)第一个贡献-行为主义之前,在行为主义问世之前,实验心理学家的主要传统是研究“意识”,而研究意识的手段则是内省 对什么是科学的内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主张一种高度控制的自陈形式,有的则强调对心理过程进行追溯的分析,而有的干脆提倡一种坐在椅子里空想的内省 这些心理学家都是心灵主义者,把心理看作是通过内省来描述的心理学主题。

      贡献,华生是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建立者,是将传统的主观心理学带向客观心理学之路的领导人 ① 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② 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40年2)第二个贡献(刺激-反应理论),华生拓展了巴甫洛夫的工作,证明古典条件反射原理同样适用于人他和雷纳在一个几个月大小的小男孩身上建立了对白色皮毛动物的制约性恐惧,这就是著名的小阿尔波特的故事巴甫洛夫的心理条件反射实验──古典制约,这里先要介绍一下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所做的著名实验,我们称之为心理条件反射实验,即有名的古典制约论古典制约--制约前,非制约刺激 UCS (食物),,,制约刺激 CS (铃声),,,非制约反应 UCR (流口水),无流口水反应,古典制约--制约中,非制约刺激 UCS (食物),,制约刺激 CS (铃声),,,非制约反应 UCR (流口水),古典制约--制约后,制约刺激 CS (铃声),,,制约反应 CR (流口水),古典制约论,在古典制约论中,动物学会将一心理或情绪的刺激与一中性、之前无特殊反应的刺激做连结,当个体连结此二刺激后,后面的刺激即使单独出现,也会产生如同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

      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S-R(刺激-反应) “我们在心理学中就象在生理学中一样使用刺激这个术语” 情景也可以分解为一组复杂的刺激 新行为主义的批评:“把人看作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机械人”,适应性——涨工资不如发奖金,2、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者,(1)托尔曼 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目的行为主义”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先驱,“认知地图”理论的建构者 著作:《目的行为》(1932), 《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1932),《趋向战争的驱力》(1942)目的性的行为主义: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识、期望、目的这些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作为中介变量(刺激为自变量、反应为因变量) B=fx(S,P,H,T,A) 他假定:有一系列猜想的、不能观察到的因子——中间变量,它们是行为的实际的决定因子S—O—R,中间变量就是在O内正在进行的东西,从而它就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 某些“内含的”目的(如认知)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的,起决定行为的作用,是行为的最后的最直接的原因固有的决定因素”,(2)赫尔 Clark Leonard Hull(1884_1952), 新行为 主义代表之一,把数学理论应用于心理学 理论。

      主要著作:《机械学习的数学—演绎理论:科学方法论研究》(1940)、《行为原理》(1943)、《一个行为体系》(1952) 抛弃了“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期把心理学改造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贡献: 他认为科学是从“公理”——“定理” 他假定了内驱力这一中间变量 “ 内驱力”理论: 动机的基础是偏离了最优生物制约而产生的身体需要内驱力被假定为一种刺激,它是由有机体或组织的需要的状态引起的,其功能是引起或激起行为 内驱力的力量可以根据剥夺的时间长度,或引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内驱力并不指引或引导行为,而只是给予行为以活力内驱力的降低是强化的唯一基础 内驱力类型: A、原始内驱力:与生物的需要状态相伴随,并和有机体的生存有直接联系B、继起内驱力或习得内驱力: 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为内驱力本身这意味着,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似于由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了内驱力的性质3)斯金纳 B.F.Skinner(1904-1990),新行为主义 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操作性制约作用学习理论的建立者,力图将心理科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沃尔登第二》(194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从动物的多种反应中,选定其中某项预期其将学习者,每当该反应出现即给予奖赏,从而加强其以后重复出现的机会 试误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 错误反应多,正确反应少 正确反应多,错 误反应少 全部正确桑代克(Thorndike)操作制约与效果律,,,Δ「猫出笼得食」的实验 Δ学习理论的两大要点 (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个体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其中有一个正确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 (2)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某一反应所以能够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原因是该反应能够获致满意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原则桑代克的箱子,,,,,,,,,好 想 吃 吃 到 了 !,,幸 福,幸 福,幸 福,幸 福,幸 福,幸 福,史金纳的操作制约学习理论,史金纳被人们看作是华生的继承人,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主要的代表,是操作制约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行为矫正的开创者。

      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史基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反应行为”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S)所引起的行为(R) “操作行为”是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已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他是个体的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如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用筷子吃饭和开车等 反应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操作行为的强化概念,Δ有些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白鼠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这让他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这种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 Δ强化有正负两种: “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了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会更加起劲的学说话;,小奖不如不奖,“负强化”,“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厌恶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绳子时避免电击的折磨,他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 另外,如果某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小罚不如不罚,二 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解释,行为反应,刺激反应机理,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中介因素,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M.J.Wallance)提出了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指出了外显行为与绩效的中介因素。

      个体行为,个体绩效,个体有效性,知觉,个性,能力,激励,组织制度与资源,工作要求,绩效标准,,,,,,,,,,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个体行为是否形成绩效,依赖于组织期望或要求,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 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目标取向 社会 个体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 自主 人的行为是自觉自主的行为 连续 受思想的支配,人的行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持久 人的行为总是在满足永无止境的需要 可塑 思想可以改变,行为也可以改变,工资公开与不公开,晚与早------连续,慢与快,三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体进入组织时持有一定的态度及人格,我们假设员工在进入组织时“给定”了这些因素 2、员工进入组织后如何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认知)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3、他们从工作中学到的内容也将逐渐影响到他们的个体行为 4、个体行为受能力,即加入组织时所掌握技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将改变这些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能力,激励,认知,学习,个体行为,,进入组织前,进入组织后,从过程看影响因素,,,个体心理与行为制约,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作出反应几个阶段 个体行为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的过程。

      个体心理因素与行为的关系,知觉与行为,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零件和车床的色差) 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选择性 需要 成见 思想方法的错误(导致知觉错误的重要根源),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动机与需求的模式 一、一般概念: 需求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体验),它是客观需求的反应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起源: 自然性要求-- 物 社会性要求--精神,,对象,敢做公司的傻员工,,需要,心理 紧张,动机,目标 导向,目标 行为,达到 目标 否,消极 行为,积极 行为,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否,是,新的需要,反馈,延长目标导向-晚说不如早说,三、性质和功能 需要具有四个特性:先天性、相关性、重复性、竞争性(优势动机),并直接反映在动机上 动机具有三要素:欲望、诱因(目标)、动因(需要),它们是动机转化为行动的先决条件,欲望,动因,诱因,动机,,,,动机的功能 始发功能 行为选择 行为调整 强化,费约的实验,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需求、动机与目标行为的同一性 任何需求和动机都会导致一定的目标行为,需求、动机、目标、行为是同一系列的,自尊动机,三、动机和需求与工作效率 动机和需求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取决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