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高中14篇按篇理解性默写和标准答案.doc
8页七中资料全国卷高考背诵篇目按篇理解性默写班级 姓名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2.用刘义隆典故的词句是: , , . 2《虞美人》(李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3.《登高》 1.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颔联是: , .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 . , .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5《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 。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 ,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5.大江东去,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6《阿房宫赋》(杜牧)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6个字“ , , ,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2.《阿房宫赋》是 朝 (作者)写的 (体裁)的典型代表运用 (手法),借写阿房宫的兴建毁灭,阐述 的道理。
他与 被称为“小李杜”3.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5.《阿房宫赋》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 , ; , ”6.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7.《阿房宫赋》的文眼是:“ ”7《师说》(韩愈)1.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劝学》(选自《荀子》)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8、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9《诗经•氓》(选自《诗经·卫风》)1、开篇 “ , ”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2、 “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写出女子对爱人的深切依恋及对婚姻的渴盼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表明两人顺利成婚3、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4、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 ”, “桑之落矣, ”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5、女子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女性 “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 6、“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然而婚后生活却不如意“ ,至于暴矣”;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反而笑话她,“兄弟不知, ”;女子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无限感慨“静言思之, ”7、文章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总角之宴, ” 和恋爱时的盟誓 “ ,不思其反10《琵琶行》(唐·白居易)1. 《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 、 、 、 、 2.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