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doc
17页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2页的测量活动和第5页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第12页)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原通用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做一做(第18页)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这是不涉及到时间、速度的最简单的行程问题,给出了出发点、终点、此刻位置、相对距离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 (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做一做(第23页)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和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三)加减法的验算 1.主题图: 提供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1、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
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