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野望》原文及赏析.docx
4页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海内风尘诸弟隔, 惟将迟暮供多病, 跨马出郊时极目,杜甫南浦清江万里桥天涯涕泪一身遥未有涓埃答圣朝不堪人事日萧条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工三城:在成都西部,指当时的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 理县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洲简析】:诗人出城野望,外表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 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 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单独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 不堪想象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 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5、清江:指锦江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 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评析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 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 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 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 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 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 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 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 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 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 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 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 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 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 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 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 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 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 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 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 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 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 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 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 “涓埃”未“答”抱愧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 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 自如之妙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③,天 涯涕泪一身遥④惟将迟暮供多病⑤未有涓埃答圣朝⑥跨马出郊 时极目⑦,不堪人事日萧条⑧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怀,思家之念下四,野望 抚时,忧国之情临桥而望三城,近虑吐蕃天涯而望海内,远愁河 北也。
五六属自慨末句,乃慨世出郊极目,点醒此题朱瀚日: 国步多艰,皆由人事所致,结句感慨深长①【唐氏注】西山,在成都府西,一名雪岭三城戍,即松、维、 堡三城《唐志》注:唐兴有羊灌、田朋、窄绳桥三城《困学纪闻》: 《唐•地理志》:彭州导江县,有三奇戍《韦皋传》:大将陈培等, 出三奇西南《备边录》:所谓三奇营也钱笺】西山三城,界于吐 蕃,为蜀边要害,屡见杜诗,正不必作三奇也②谢眺诗:“怅望南 浦时《楚辞》:“隐玫山以清江《一统志》:万里桥,在成都府中 和门外③《汉-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汉-宗室传》: 王睦悉推财物与诸弟④古诗:“各在天一涯蔡琰《胡笳》:“涕泪 交垂孔融:“安能苦一身⑤《楚辞》:“恐美人之迟暮《史记》: 留侯性多病⑥《汉书》:使者谓龚胜曰,“圣朝未尝忘君⑦鲍照 诗:“跨马出北门《世说》,王东亭尝春月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 连镰俱进王景兴书:“想亦极目而迥望⑧嵇康诗:“何为人事间, 自令心不夷《楚辞》:“山萧条而无兽朱鹤龄曰:按史:是时分 剑南为两节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高适尝上疏论之, 不纳公诗当为此作,故有人事萧条之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