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回避行为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docx
16页信息回避行为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Avoidance Behavior 陈明红/吴颖儿/李晶作者简介:陈明红,女,1983年生,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广州510006;吴颖儿,女,1996年生,中山大学信息管理 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006;李晶,女,1985年生,中 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广州510006原发信息:《情报资料工作》(京)2021年第20213期 第82-93页内容提要:[目的/意义]文章梳理国内外信息回避行为研究进展与理论 框架,提出现有研究的问题和将来研究的开展方向[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回避行为研究 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从年度发文量和热点主题 揭示国内外信息回避研究的总体进展,在对信息回避相关 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回避行为研究的理论框 架[结果/结论]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信息回避行为类型、 回避内容和回避原因,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可在理论 基础、研究方法与数据、研究对象与情境等方面开展系统 而深入的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关键词:图5信息回避内容(4)学术信息回避学术信息回避最早由Perrow在《论不再使用图书 馆》中提出,是指研究者回避海量文献和资料等学术信息的行为学术信 息回避既可以过滤无用文献以提高科研效率,也可能会局限研究思路并增 加学术交流本钱口0]例如,大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因信息过载而选择 性或完全性回避或拖延获取有用信息[58],科研人员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跨 学科研究中常常回避本学科以外的信息和知识[59]从行为过程看,学术 信息回避分为评估、焦虑和回避三个阶段[60],具体表现为学术拖延、阅 读焦虑、注意力回避、知识遗忘等4.3 信息回避影响因素影响信息回避的因素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信息、个人和情境三类因 素,其中信息和情境是外部驱动因素,个人是内部驱动因素,如图6所 7J\oQ)个人因素影响信息回避行为的个人因素源自个体自身的内在特 征,包括认知冲突、负面情绪、感知控制和应对资源在认知冲突方面, 人们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减少认知努力,倾向于防止接受与内心状态相 冲突的信息[61-62]。
相较于认知冲突,负面情绪的影响作用更加直接, 当人们面对过载的信息时,常表现出焦虑、害怕、厌恶、愤怒、失望、抑 郁、后悔等负面情绪此外,个人感知到信息无用或超载会导致其对信息 行为及结果的控制感减弱,越容易产生回避行为,并且应对资源匮乏的人也更容易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促销信息的焦虑会使其回避局部商品和广告信息[63]对于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过载的信息和过多的交流会增强用户压力感,产生厌烦等负面情绪[64]对于病患而言, 患有重大疾病的病人更不愿意获取疾病和医疗等相关信息[65];缺乏应对 能力是很多患者拒绝亨廷顿病检测的重要原因[66],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 女性更容易接受癌症检测结果[67]对于老年人而言,以代际支持为基础 的社会关系可缓解信息技术给老年人带来的被剥夺感和无力感[38]对于 孕妇而言,受认知结构和情绪的影响,孕妇通过回避信息来减少不良感知 [42] o(2)信息因素作为信息回避行为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信息因素包括 信息过载、质量、隐私和信息本钱信息过载和质量低下问题是信息技术 飞速开展引起的负面效应,大量内容不准确或来源不可靠的信息不仅会让 人们筛选和信息时感到压力倍增、困难重重,还会大大增加信息理解 和吸收的时间,导致决策延迟或错误。
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抑郁、被压 垮的感觉,为减少不良情绪,不得已放弃、拒绝和回避某些信息[68]另 外,隐私对信息回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们尽可能不在公共场合 讨论个人健康,因为担忧隐私暴露而谨慎点击广告并设置朋友圈访问权 限在获取和使用相关信息时需要耗费时间、努力、注意力、认知、金 钱、社交关系等多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信息本钱信息本钱越高越容易促 使回避行为发生,认知负担和心理不适感会阻碍人们的和共享医疗信息的行为[69]3)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是用户状态、目标信息特征以及所在物理或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总和信息回避行为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不确定性 的反响,受到不同情境下各类要素的制约,人们的回避行为和反响也存在 差异例如,生活中人们不愿意安装新的软件或拒绝新媒体的新闻报道 [39],具有不良情绪或压力过大时会推迟接受信息[70],故意遗忘不愉快 的经历或事件[26],对于无法遗忘的信息,曲解信息原意[27]也有研究 将情境因素归纳为具体的影响因素,例如,影响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 的情境驱动因素是行为改变、社会规范和任务驱动[28];影响孕妇信息回 避的外部情境条件是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42]。
4.4 信息回避行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质性和量化两类方法针对信息回避行为展开研究,前者包括 深度访谈法、半结构化访谈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等;量化方法主要是 问卷调查法和控制实验法,有的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如表3所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常用于探索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数据并 对其整理、分析和归纳出事件特征与规律,是研究信息回避行为的常用方 法Q)访谈法访谈法包括深度访谈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深度访谈法通 常只有一个大概的访谈主题或谈话范围,研究者和被访者在主题范围内进 行相对自由的交流,非常注重访谈质量和深度[71]针对信息回避的深度 访谈可以更多地了解被访者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回避原因,例如对老年人的 深度访谈可知,代际关系可能是引起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的触发因素 [38]半结构化访谈是指按照预先拟好的访谈提纲进行的访谈,研究者可 以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访谈的结构和问题进行修改半结构化访 谈适用于研究者具有一定理论视角或基本分析框架的研究情境,研究者通 过半结构化访谈可进一步细化各个维度,构建完整的理论模型[52 , 72- 73]图6信息回避的影响因素(2)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尽可能真实的场景下对研究对象的表 情、语言和行为等进行观察并记录的方法,可采用直接观察和摄像机摄像 两种方式。
章小童[74]对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信息行为进行观察发现,信 息回避可以缓解团队成员的信息焦虑;文金书[75]分别观察患者、图书馆 浏览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决策者,总结四类人群信息回避行为的原因以及 信息回避与其他信息行为的关系3)关键事件法利用关键事件法研究信息回避行为时,研究者需要引 导研究对象回忆关键事件和重要的回避行为,并辅以访谈法和观察法,详 细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研究对象的重要行为反响,最后归纳出该 事件和观察对象的行为特征关键事件法的重点首先在于识别具有代表性 的关键事件,重质量而非数量在信息回避行为研究中,关键事件法通常作为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辅助方法,例如杨雨琪等[76]在访谈中加入关键 事件法,全面调研高校图书馆信息回避行为,从时间、场景、情节等方面 挖掘读者回避的情感和动机因素4.4.1 量化研究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是常用于研究信息回避行为的量化方法Q)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因其具有匿名性、样本量大、操作性强等 特性而广受欢迎,用于调查人们对健康信息、社交信息、商品信息、广告 信息、学术信息等的回避行为多数研究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构建信息回 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77],也有部 分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信息回避量表的科学性[78]。
2)控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是指构建真实场景并控制局部条件因素以 观察研究对象的信息回避行为,相较于问卷调查法,该方法得到的数据更 加客观和全面,但样本量比拟受限,而且人力和时间耗费较大近年来, 已有局部学者开始采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研究,如Schmuck等[79]、 Huang[43]和Blajer等[80]分别采用眼动实验、转头实验、情境实验等方 法探讨虚假信息回避行为、社交信息回避行为和金融风险信息回避行为的 特征与影响综上,信息回避行为难以测量,研究者采用访谈法和关键事件法等质 性研究方法鼓励研究对象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信息回避行为,可捕捉用户信 息回避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过程以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为主的量化方法 在样本规模和客观性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而成为信息回避行为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已有的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仍存在样本量小、概念操作化 混乱、方法单一局限等问题,未能从"原因-过程-结果"的动态回避视角 对信息回避行为展开研究,今后可将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引入脑电测 量、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揭示和解释信息回避行为现象和规 律5总结与未来展望对国内外信息回避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整理归纳,从信息回避行 为类型、回避内容、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构建了信息回避研究的理 论框架:按照回避程度、方式、自主性和回避时长可将信息回避划分为多 种类型,回避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社交信息、广告信息和学术信息, 受到个人、信息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信息回避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已有 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乏:Q)概念界定不够清楚,来自 情报学、传播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信息回避的概 念,包括信息规避、信息过滤、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暴露、选择性搜寻 等,这些概念边界不清晰,信息回避的内涵、特征及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形 式需进一步深入探讨;(2)近年来有关信息回避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相较于 其他信息行为,信息回避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老 年人、大学生、社交用户、病患等特定群体,对一般用户的信息回避行为 关注度不够;(3)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多采用质性访谈和以问卷调查为 主的定量研究方法采集用户主观感受的横截面数据,且依赖便利抽样,缺 少实际案例和客观数据,研究结论只能验证特定的假设关系,难以全面揭 示信息回避的特征和诱因;(4)对信息回避行为机制的研究不充分,目前多 数是成因研究,归纳的影响因素还不够精细,对用户认知、信息技术、社 会关系等因素的研究不多,尚未揭示影响因素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 用户群体回避行为的差异性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开展与广泛应用,信息过载现象和信息回避 行为日益普遍,为本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已有研究的缺乏为 将来研究提出了开展方向。
Q)清晰界定信息回避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注意它与信息过滤、选择性 接触、选择性暴露、选择性搜寻、选择性注意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未来 研究需深入探讨信息回避行为的特征、类型、表现和测量量表,加强信息 回避行为的理论研究2)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研究体系可沿用其他信息行为的研究思路, 一方面,广泛采用各种经典的行为模型、认知模型和社会心理模型等,根 据研究情境引入新的变量,防止重复验证,注重各种理论之间的逻辑关 系,深入解释信息回避行为现象及原因,增强实证研究中数据对信息回避 行为的解释效力;另一方面,丰富研究背景,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各类信 息回避行为,归纳信息回避行为规律和一般性分析框架,提炼信息回避行 为理论模型,促进本领域的整体开展3)大数据与小数据相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全方位研究信息 回避行为针对目前研究质性研究为主和样本较小的问题,一方面,扩大调研对象,将问卷、实验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利用眼动仪和脑电仪获取用 户信息回避行为及感知数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方 法,全面、动态地采集有关信息回避行为的真实的大量数据,借助模糊集 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神经网络分析、深度学习以及计算机仿真等多种方 法,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