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oc
6页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时间 姓名 中文译名 国别 获奖原因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 荷兰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 E.Fischer E.费歇尔 德国 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 S.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 瑞典 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 W.Ramsay 拉姆塞 英国 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 A.von Baeyer 拜耳 德国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 H.Moissan 莫瓦桑 法国 制备单质氟1907年 E.Buchner 布赫纳 德国 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 E.Rutherford 卢瑟福 英国 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 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 O.Wallach 瓦拉赫 德国 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 M.Curie M.居里 德国 发现钋和镭V.Grignard 格林尼亚 法国 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1912年P.Sabatier 萨巴蒂埃 法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 A.Werner 维尔纳 瑞士 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 T.W.Richards 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 R.Willstater 威尔施泰特 德国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1917年未颁奖1918年 F.Haber 哈伯 德国 发明合成氨法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W.Nerst 能斯特 德国 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 F.Soddy 索迪 英国 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 F.W.Aston 阿斯顿 英国 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 F.Pregl 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R.Zsigmondy 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 T.Svedlberg 斯维德伯格 瑞典 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27年 H.Wieland 维兰德 德国 研究胆酸组成1928年 A.Windaus 文道斯 德国 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A.Harden 哈登 英国1929年 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1930年 H.Fischer H.费歇尔 德国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C.Bosch 波施 德国1931年F.Bergius 贝吉乌斯 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 I.Langmuir 兰米尔 美国 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H.C.Urey 尤里 美国 发现重氢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1935年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1936年 P.Debye 德拜 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 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W.Haworth 霍沃斯 英国 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C的结构1937年P.Karrer 卡雷 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 A和 B2的结构1938年 R.Kuhn 库恩 德国 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 A.Butenandt 布特南特 德国 研究性激素L.Ruzicka 卢齐卡 瑞士 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1941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 G.Hevesy 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 O.Hahn 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 A.Virtanen 维尔塔宁 芬兰 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J.B.Sumner 萨姆纳 美国 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L.H.Northrop 诺思罗普 美国1946年W.M.Stanley 斯坦利 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 R.Robinson 鲁宾逊 英国 研究生物碱1948年 A.W.K.Tiselius 梯塞留斯 瑞典 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1949年 W.F.Giauque 吉奥克 美国 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性O.Diels 第尔斯 德国1950年K.Alder 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反应E.M.McMillan 麦克米伦 美国 1951年 G.T.Seaborg 西博格 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A.Martin 马丁 英国 1952年 R.Synge 辛格 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 H.Staudinger 施陶丁格 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 L.Pauling 鲍林 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5年 V.Du Vigneaud 杜·维尼奥 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N.Semyonov 谢苗诺夫 前苏联 1956年 C.Hinshelwood 欣谢尔伍德 美国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1957年 A.R.Todd 托德 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 F.Sanger 桑格 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年 J.Heyrovsky 海洛夫斯基 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 W.F.Libby 利比 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1年 M.Calvin 开尔文 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M.F.Perutz 佩鲁兹 英国 1962年 J.C.Kendrew 肯德鲁 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K.Ziegler 齐格勒 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3年 G.Natta 纳塔 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4年 D.C.Hodgkin 霍奇金夫人 英国 测定维生素 B12等大分子结构1965年 R.B.Woodward 伍德沃德 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 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1966年 R.S.Mulliken 马利肯 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R.G.W.Norrish 诺里什 英国 G.Porter 波特 英国 1967年 M.Eigen 艾根 德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1968年 L.Onsager 翁萨格 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D.H.R.Barton 巴顿 英国 1969年 O.Hassel 哈塞尔 挪威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 L.F.Leloir 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 G.Herzberg 赫茨伯格 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C.B.Anfinsen 安分森 美国 S.Moore 莫尔 美国 1972年 W.H.Stein 斯坦 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1973年 E.O.Fischer E.O.费歇尔 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 P.J.Flory 弗洛里 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J.W.Cornforth 康福斯 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1975年 V.Prelog 普雷洛格 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 W.N.Lipscomb 利普斯科姆 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 I.Prigogine 普里戈金 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 P.D.Mitchell 米切尔 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H.C.Brown 布朗 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79年 G.Wittig 维蒂希 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P.Berg 伯格 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W.Gilbert 右尔伯特 美国 1980年 F.Sanger 桑格 英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福井谦一 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1981年 R.Hoffmann 霍夫曼 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1982年 A.Klug 克卢格 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 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1983年 H.Taube 陶布 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4年 B.Merifield 梅里菲尔德 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H.A.Hauptman 豪普特曼 美国 1985年 J.Karle 卡尔勒 美国 开发了应用 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D.R.Herschbach 赫希巴赫 美国 李远哲美籍华人 1986年 J.C.Polanyi 波拉尼 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C.Pedersen 佩德森 美国 J.-M.Lehn 莱恩 法国 1987年 D.Cram 克拉姆 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J.Deisenhofer 戴森霍弗 德国 1988年 R.Huber 胡伯尔 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H.Michel 米歇尔 德国 S.Altman 奥尔特曼 美国 1989年 T.R.Cech 切赫 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 E.J.Corey 科里 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1年 R.R.Ernst 恩斯特 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1992年 R.A.Marcus 马库斯 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K.B.Mullis 穆利斯 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1993年 M.Smith 史密斯 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1994年 G.A.Olah 欧拉 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P.Crutzen 克鲁岑 德国 M.Molina 莫利纳 美国 1995年 F.S.Roweland 罗兰 美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H.W.Kroto 克罗特 英国 R.F.Curl,Jr. 苛尔 美国 1996年 R.E.Smalley 斯莫利 美国 发现富勒烯P.B.Boyer 博耶 美国 J.E.Walker 沃克尔 英国 1997年 J.C.Skou 斯科 丹麦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W.Kohn 科恩 奥地利 1998年 J.Pople 波普 英国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1999年 A.Zewail 兹韦勒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艾伦·黑格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0年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