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8页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 I 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 7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70 分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2.“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 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 3000 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 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B.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4.下图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封面,该书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下列对中国古 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该书不会出现的是( )A.王位世袭 B.中央高度集权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等级森严5.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 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 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7.《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 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务繁忙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朝议裁决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 家庭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责细化,各负其责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制度法令的统一 D.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10.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44 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 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初现雏形1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 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 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 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1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 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职能 B.加强皇权、削弱相权C.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14.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C.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D.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1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A.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C.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B.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16.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 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17.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18.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 )A.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B.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19.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 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军功爵制 D.科举制20.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 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科举选官体制 C.“丞相”体制 D.监察体制2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 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 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2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23.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B.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 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D.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25.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 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2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28.“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宦官集团 C.宰相制度 D.胡惟庸集团2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 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3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 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 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C.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1. 史书记载: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启便手持祭 器,拿着茅草(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跪在地上向武王谢罪求告,周封 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
分 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殷商末年,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②族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③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④只有王族才能封邦建国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32.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 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 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 . 宗法家族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确立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3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汜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 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 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C.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34.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 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 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