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9《屈原列传》《苏武传》比较阅读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八戒
  • 文档编号:595602627
  • 上传时间:2024-1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9《屈原列传》《苏武传》比较阅读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江河不忘古今恨,瀚海永留忠贞心 ——《屈原列传》《苏武传》群文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在疏通两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人物主要事迹,体会人物精神 2.研习史传作品,比较人物精神及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3.理解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重点 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 教学难点 比较《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内涵,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借鉴司马迁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的写法,写一则人物短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校电视台要拍摄“走近理想人格”主题系列视频,本期题目为《立世永不屈》,经过思量,敲定人物为苏武和屈原假设同学们是电视台的成员,大家应该设计怎样的拍摄大纲,才能更好展现苏武和屈原高洁不屈的一生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依据内容,解读历史人物精神,寻找共同人格精神 活动1:梳理传记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屈原哪些事迹,分别展示了他怎样的品质?总结归纳。

      明确: 《屈原列传》内容梳理: 1—3段:主要叙述的是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交代了屈原的才干,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最后赞美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辉 4—7段:主要叙屈原被免官职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欺骗,最终客死秦国 从侧面反映了屈原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价值 8—9段:叙述屈原被“迁"的过程 写出了屈原的“衷”与“贤”,阐明他与楚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10段:叙述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解释屈原悲剧的原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第二次突出了屈原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苏武传》内容梳理: 1段: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8段: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2段: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3段:张胜语武,恐负国 ,欲自杀 4段:卫律审武,引刀自刺 5段: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6段: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7段:牧羊北海,持节不渝 8段:李陵劝降,忠心表白 9—10段: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这些事情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活动2:解读屈原之“志” 1.理解结尾一段“太史公曰”,思考: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作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既是对屈原满腹才华、忠君爱国却不得重用得悲叹,还借贾生的责怪进一步对屈原的高尚品德再次升华,同时也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 2.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

      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3.分析其他三处议论 第一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评论《离骚》写作的缘由、《离骚》的体制及其艺术价值,赞颂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

      第二处: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对怀王的昏聩直接评价,予以强烈的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表明《离骚》的主旨 第三处: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称而人品不及,说明《离骚》为千古绝唱 活动3:理解苏武的精神 讨论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明确:“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讨论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小结: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讨论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明确:(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总之,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2)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讨论4: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明确:靠的是忠诚、信念与意志,靠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讨论5: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小结展示: 比较历史人物之精神相似点:对正道直行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忠君爱国的坚守,对国家大义的坚守 任务二:从传记借鉴艺术技巧 在拍摄过程中,要依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艺术技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鉴传记的艺术技巧请从选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讨论分析原传记的艺术技巧 活动1:分析《屈原列传》艺术特色 问题提示: (1)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2)对屈原相关事件的叙述是否详细? (3)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说说“评”与“传"的关系 (4)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采用了怎样的语言表达风格? 明确: 1.精湛的叙事 (1)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2)《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2.叙议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3.语言浓厚的抒彩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根式-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分式-思维导图.pdf 人教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