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
4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法本无仆人,谁勤谁得大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让真实想要修行的修行者,成为一个能够了知闻法方式的、能够知道修行方法的、能够调伏烦扰的真正的佛弟子否那么只是做了皈依,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做,只是一个形象的佛弟子而已假设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务必要按照这些实修的教言去了知,去变更自己的相续而变更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在前行当中分外多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了知词句的意义,一方面也要习惯把这些意义对照自己的相续,去做一些调整、变更已经有的功德,就再再地增上;欠缺的、不如法的方式,就要通过前行的加持力来真实地认知、变更 现在学习的是闻法的方式前面的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行为行为当中有要断除的行为和要行持的行为,要断除的行为中前面讲到了器的三种过失今天要学习的是: 丁二(六垢) 在闻法的时候,这些都属于垢染假设具有这些垢染,我们就不清净了,务必要远离这些垢染 分六:一、孤高;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 以前大恩上师说,《释明论》是世亲菩萨造的,是将好多殊胜的意义归纳在一起的一部论典 "孤高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法本无仆人,谁勤谁得大 第一个垢染叫做孤高每个有情假设没有调伏烦扰,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孤高假设孤高像钉子扎根一样,扎在我们相续当中,我们就永远产生不了清净的功德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调伏孤高,但是要了知孤高的过患和对修行者的伤害 其次个是没有正信要学习佛法,务必要有一个清净的信仰,这是分外关键的 第三个垢染是于法不希求假设不希求法,对法没有什么兴趣,第一就不会求法,其次不会修法,这样我们就永远得不到利益、解脱要断除对正法不希求的过失 然后是外散和内收,这是一对六根往外散乱,或者六根过于内收,在闻法、修行的时候都是一种过患 虽然这里讲的是闻法,但其实在修行、平常行持佛法的时候,不管是孤高,还是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都是过患不单在闻法的时候是过患,修行的时候也需要做调整 第六个就是疲厌,在听法、修法中产生疲厌心假设有疲厌心,我们就不太容许闻思修行了 "皆闻垢',以上六种都是听闻时候的一些垢染,务必要遣除。
这是略说,引用了教证的出处《释明论》,下面做略释,后面再做广释略释是这样讲的: 闻法时务必断除的六种垢染,一、孤高: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已经远远好过了说法上师 此处的孤高主要是针对听闻佛法的时候,认为自己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说法者,自己的见解比说法者高或者是说法者这个字也不熟悉,那个音也读错了,很轻易查看过失,认为自己了不得,已经远远超胜了说法上师这主要是在闻法的时候,当然在工作、生活、修行过程中,孤高也会表达出来此处只是针对在闻法的时候,对于讲法上师产生孤高心,傲气十足 二、无信:对上师、正法不起信仰; 上师是我们修行佛法最殊胜的助缘,假设没有上师,虽然有些人有聪慧,但是也没有手段真实地了知佛法的要义我们要和正法相应,信仰是必不成少的对正法也是正法能不能调伏我的烦扰,能不能给我带来殊胜的解脱?对正法也是有质疑,产生不了信仰上师是殊胜的助缘,正法那么是道上师讲法之后,是让我们安住在上师所诠释的意义当中去思维,去修行,产生一种证悟假设对上师、正法不起信仰,这就根本无法做到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 法本无仆人,谁勤谁得大 对正法没有希求心,没有兴趣,就犹如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没什么兴趣。
假设不求法,法虽然分外殊胜,好多成就者、多数的佛菩萨都是由于希求正法、修持正法,获得了殊胜的解脱,全体世间出世间的安乐都已经获得了但假设没有希求心,这些都是得不到的假设我们想要真实地利益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希求正法、修行正法,由于在正法当中讲了全体安乐的关要不慕求正法也是对于真实的解脱、对于得到利益的方法不了知,有些是由于没学习,有些那么是缺少福报虽然讲了能够听得懂,但是没有福德的起因,种姓没有复苏,所以他也不会希求正法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外境; 譬如自己的眼识散于外在的色法,耳识也是缘于外面的声音,意识也是胡思乱想,这些都叫做散于外境假设心散于外境,那还有什么可以去追求的呢?就没什么可追求的,由于他对正法根本就听不进去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 外散对听法是一种障碍,但是过度内收也不行我们想,外散不行,那内收总可以吧,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但是过于内收,就会轻易昏沉、打瞌睡有的时候很慌张、很专注,但是过于专注,听了一句之后他就没手段听到其次句因此,不松不紧是最好的听法时最正确的状态就是不要散于外境,也不要过度地慌张、内收过度的内收很轻易打瞌睡,眼根也往内收,耳识、意识也往内收,逐渐就昏沉了、睡着了,听不到法义。
过度内收的时候,虽然听到一点声音,但是根本不知道听什么,这也是过度慌张的一种内收,听完之后也记不住 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大恩上师交待一些事情,我就更加慌张,确定要记住,就更加更加地潜心,但上师讲完之后就忘掉了我就问旁边的道友,上师毕竟交待了啥问题?他说,你不是听得很专心吗?我说,我可能是太专心、太慌张了,反而听完之后就忘掉了所以在听法的时候高度慌张也是记不住的这是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心生厌烦 讲法的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肚子很饿,或者很热、很冷等等,总而言之时间太长时自己就不想听了,对正法产生厌倦心、厌烦心假设对正法产生厌烦心,就轻易想要舍法,不想听,内心中有一种类似于想要舍弃这个法当然并不是从根本上舍弃法、谤法,主要就是不想听,对法产生一种厌烦心假设对法产生厌烦心,就像对某个物体、某件事情产生厌烦的时候,你断定就不容许采纳了,你就想赶快终止像这样,对正法也产生不了恭敬心,这种心态也是得不到听法的意义的 讲法的时间过长,主要是对弟子听法者来讲的反过来说,传讲的上师假设有必要调伏弟子的相续,他也会有意把时间讲很长很长,弟子越慌张,他就越不慌张。
从这个角度讲,有时上师在调伏弟子的时候,也不会完全由着这些弟子的心思走,他就是要调伏你的执著你想赶快下课,在上师看到的地方看一下表,看一下又看一下,意思就是说"差不多了吧,差不多了吧'有的时候上师看到之后就打住了,就想时间可能差不多了,弟子不想听了但有些时候弟子越看,他就越不慌张 以前的大德们,大恩上师经常讲,像以前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根霍仁波切,他也是讲很长的时间,根本上每次都是讲几个小时他给下面说,你们不要慌张,你们越慌张我讲得越慢像这样,弟子也不敢表现得更加慌张但是有的时候装又装不了,由于实在不想听的时候,你的眼神、你的容貌都会表现出来的所以有些时候,若是有必要,上师们也会特意做这些示现 但是假设针对普遍人来讲,也没有什么调伏弟子的必要性,把时间操纵在对比适合的程度是最好的,不要太长了,也不要太短了假设太短的话,别人跑过来听几分钟就走掉了,这也是滥用时间太长的话,他就轻易生厌烦,生了厌烦就会导致他舍弃法的一种过失假设每次都这样的话,他对法就逐渐不容许听了,就觉得这样听下来没什么收获 所以我觉得,大恩上师的确实确值得我们学习大恩上师讲课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时,讲完之后正课就终止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懂得操纵时间,有的时候是没手段,但有的时候还是理应有一个时间标准,在大家能够采纳的时间范围中终止 弟子理应对正法有一种希求心,假设对正法很有希求心,时间再长他也不会觉得厌烦但是弟子的根基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时候讲得太多,可能会让弟子生厌烦心 下面就是广说 戊一、孤高: 下面这句话也是华智仁波切很出名的、我们平常也经常引用的: 法本无仆人,谁勤谁得大 在全体烦扰当中,孤高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熟悉 贪、嗔、痴、嫉妒、高傲这叫五毒,贪、嗔、痴是对比轻易认知的我们生贪心了对某个东西生贪心,对某个人生贪心,这种贪欲心一产生,根本上都能熟悉到,由于这是对比粗大的,对比轻易熟悉平日我们在调伏烦扰的时候:这个不对,生贪心了,这是一个烦扰自己连忙就会熟悉到,就会想要对治发脾气这些嗔恨心也很粗大,也对比轻易认知:我在发很大的脾气,这是不对的然后就是愚痴心,这个地方的愚痴心好多地方解释为打瞌睡,这是一种痴心的状态,也是对比轻易熟悉的 全体的烦扰在这里主要是以五毒来讲,在五毒当中贪、嗔、痴对比轻易熟悉,嫉妒和孤高对比难熟悉无著菩萨有一个大乘《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当中也有讲三毒、五毒,三毒是根本的,五毒属于分支。
其中,孤高是属于贪欲的分支,它不是纯粹的贪欲孤高就是觉得自己内心当中有什么了不得的功德,这也是对自己内心当中功德的一种贪,所以孤高是属于贪欲的分支嫉妒是嗔恨的一种分支嫉妒是不欣喜、不欢喜的状态,对别人的功德他很不安逸这是不是纯粹的嗔恨呢?也不是,但是它附属于嗔恨,属于嗔恨心的分支 所以真正来讲,根本的就是三毒,通过三毒延迟出孤高和嫉妒孤高和嫉妒在《集论》讲:三毒、五毒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让我们堕恶趣由于它叫毒,毒你食用之后,你的身体要么生病,要么丧命五毒的烦扰也是一样的,贪欲能够让我们堕入恶趣,嗔心、愚痴、孤高和嫉妒都能够让我们堕入恶趣所以我们要知道,孤高和嫉妒心其实是一种毒,假设不认知、不调伏,而是让它进展,它就会让我们堕入恶趣 但是五毒当中,贪、嗔、痴对比轻易认知,孤高和嫉妒二者对比隐秘、不太轻易认知,由于它终究是分支,不像根本那么粗显 所以,我们应当细致扫视自相续 所以我们平常要分外精心、分外细致地查看自相续当然,前提是务必要知道孤高和嫉妒的法相我们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只不过我们疏于查看,以及它对比轻微的起因,我们难于觉察而已假设我们有警觉性,我确定要在任何时间都熟悉嫉妒和孤高、调伏它,有了心理打定,那么在平日生孤高的时候,由于它有一种提示的作用,就会对比轻易认知。
所以,假设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提前给自己心里做一个提示:今天确定要留神这件事情,假设猛烈提示自己的话,当到了那个场合的时候,这种提示就会起作用就像大恩上师讲的,假设晚上睡觉之前说,我明天早晨五点确定要醒!确定要醒!这样反复提示几次之后,到那个时间自然就会醒来只不过醒来之后,你是起床,还是是持续睡,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反正醒来是可以的以前我也试过好多次:明天早晨确定要在这个时间醒来!这样猛烈作意几次之后,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有指点的作用 平日调伏烦扰也是一样的,假设我们作意:当我生起孤高的时候确定要察觉!确定要察觉!经常这样作意,当真实生起烦扰的时候,它就有一个作用,我们就会想:这是不是孤高啊?是不是生贪欲了?有这样的提示方法 所以我们理应细致审查自己的相续我们修行要不断地进步,就要不断地学习聪慧越深,熟悉孤高和嫉妒的才能也就越强我们要经常查看自己的心,查看起心动念假设我们经常修正念,也就是在打坐的时候,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之后,就查看念头:这个念头生起来了,它又灭了假设能够训练自己总是安住当下正念的话,当念头产生的时候,就轻易察觉;轻易察觉之后它也轻易调伏所以,要调伏烦扰,第一务必要熟悉它,察觉之后才能调伏。
假设第一步都不察觉,其次步也没手段调伏 假设由于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