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docx
23页2022 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 5 小题,每题 0 分,总分值 0 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开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22 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1~3 题.1.〔4 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4分〕改革开放以来,以下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3.〔4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 4~5 题.4.〔4 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 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5.〔4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第 1 页〔共 23 页〕读图,完成 6~7 题.6.〔4 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4 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ft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如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 8~ 9 题.8.〔4 分〕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根底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4 分〕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开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第 2 页〔共 23 页〕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 72 米.据此完成 10~11 题.10.〔4 分〕Q 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 米 B.230 米 C.340 米 D.420 米11.〔4 分〕桥梁附近河岸与ft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米 B.310 米 C.360 米 D.410 米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总分值 46 分〕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第 3 页〔共 23 页〕〔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如下列图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 50 毫米,东部ft地雪线高度在 4480~5000 米之间.自 20 世纪 90 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 并开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第 4 页〔共 23 页〕〔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开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 14、15、16 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 那么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0 分〕14.〔10 分〕【旅游地理】如下列图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 366 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第 5 页〔共 23 页〕〔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15.【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完成以下要求。
如图示意美国外乡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第 6 页〔共 23 页〕1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 年为苏州河,1928 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 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22 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第 7 页〔共 23 页〕2022 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5 小题,每题 0 分,总分值 0 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开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22 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1~3 题.1.〔4 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考点】98: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解答】解: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应选:B点评】此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即可.2.〔4分〕改革开放以来,以下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考点】96:农业持续开展的方法与途径.【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第 8 页〔共 23 页〕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解答】解: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开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应选:A点评】此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地区,理解即可.3.〔4 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考点】96:农业持续开展的方法与途径.【分析】粮食商品率是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上下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即一个地区内的人地关系,例如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是因为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少地多〕,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开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解答】解: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应选:D点评】此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理解即可.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 4~5 题.第 9 页〔共 23 页〕4.〔4 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 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考点】2G: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此题考查河流流量曲线判读和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河流与湖泊水体之间有互补关系,湖泊可以削减洪峰,降低洪水水位.从图 b 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结合图 a,可知该暴雨应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附近.【解答】解:A、从图 b 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结合图 a,可知该暴雨应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附近〔④ 地〕假设暴雨发生在①地、②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故不符题意;B、从图 b 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 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结合图 a,可知该暴雨应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附近〔④地〕假设暴雨发生在①地、②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故不符题意;C、从图 b 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 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结合图 a,可知该暴雨应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附近〔④地〕假设暴雨发生在①地、②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故不符题意;D、从图 b 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第 10 页〔共 23 页〕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结合图 a,可知该暴雨应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附近〔④地〕假设暴雨发生在①地、②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应选:D点评】此题的难度较低,解题时要看好图中的信息,水文站能测得该站以上河段水文的有关数据,甲水文站能测到径流量最大值,假设暴雨发生在①地、② 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5.〔4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考点】2G: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河流与湖泊水体之间有互补关系,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解答】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故不符合题意;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故不符合题意;C、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故正确;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故不符合题意。
应选:C点评】此题从读图判读入手,注意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通过调用课本知识,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分析.难度一般.读图,完成 6~7 题.第 11 页〔共 23 页〕6.〔4 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 A.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同.【解答】解:根据图可以判断出甲地位于秦淮以南,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月,甲地由于受到秦岭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较小,气温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ft脉的阻挡,因此受冷空气影响较大,因此一月甲地气温高于乙地;七月两地相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应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关键是找到甲乙两地的地理位置.此题主要考查ft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7.〔4 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