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古诗文必背篇目逐课检测出题猜想(含答案共105页).docx

10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51606432
  • 上传时间:2023-11-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3.51KB
  • / 10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84 页 共 23 页背诵考纲篇目(58篇),怎样考,防易错点应该说,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本应是伸手取分的题目,但在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考场高度紧张,不能准确调动所学输出知识;二是马虎大意、惯性思维导致笔下误考场上,不会的题目丢分不懊恼,会背的内容丢分太遗憾为抓牢本是囊中物的6分,二轮复习尤其是考前几天,对名篇名句一定要再过滤一遍,谨防考场卡壳空悲叹!说明:文中标“□”的是易写错的字词,应格外留心文言文(18篇)一、必修(8篇)1.劝 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假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故不积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一、高考曾经这样考(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二、将来还可能这样考(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8)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13)《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        ,      ”14)《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5)《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6)《荀子·劝学》中“        ,         ,      ”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17)《荀子·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自我校对](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9)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10)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3)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1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1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1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2.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蝉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将来可能这样考](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自我校对](1)“离骚”者 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4)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5)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6)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8)其文约 其辞微(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1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1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乎!人君当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则思虚心以纳下,想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将来可能这样考](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      ,       ”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       ,        ”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自我校对](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5)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7)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8)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师 说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分层作业(含答案).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导学案)汇编(含两个导学案).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导学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1《珍视自由》教学设计.docx 苏科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教学设计:四、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2《践行平等》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 实数 复习学案.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显微镜的使用》导学案(含答案).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实数》每课时 教案汇编(含七个教案.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三《3 为班级小乐队编配合奏曲》精品教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导学案(含答案).doc 河北大学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6课 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精品教案.doc 统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素养进阶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开花结果》教学设计.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