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四十年代戏剧幻灯片.ppt
69页1,四十年代戏剧,,2,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中国剧作者协会:“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3,,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上,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4,,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
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5,,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6,放下你的鞭子,放下你的鞭子本是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作家歌德小说改编而成的独幕剧,后被陈鲤庭执笔改编成抗战街头剧 1931年夏,陈鲤庭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任教,目睹逃荒灾民的悲惨景象,利用暑假,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抨击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年10月10日,南汇县举行游艺会,上海左翼剧联派出谢韵心(章泯)、阿梁(梁耀南)等人,在惠南镇十字街口搭棚,首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形势变化,在演出实践中,左翼剧联主要领导成员赵铭彝等以及陈鲤庭将剧本突出修改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东北人民亡国之痛。
7,,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香姐”和父亲靠卖艺维持生活,又累又饿的“香姐”演不好,父亲就用鞭子抽打她,观众们以为“香姐”是老头买来卖艺的,便向他怒吼:“不许虐待孩子!”“放下你的鞭子!”这部街头剧真实感人,通过父女俩的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8,,时局的急剧变化,催动着抗战文艺的创作演出一浪高过一浪,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作品演遍上海,推向全国的四面八方从那时起,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陈波儿、崔嵬、张瑞芳等和全国各地的演员、学生、群众,都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60多年前,崔嵬、张瑞芳在北平香山、汤山广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每场有万人观看;在青岛山东大学出现了专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剧团;贵州初中一年级学生也组建剧团演起了放下你的鞭子据史料记载,从上海到华东、华北、东北、中南、大西北、大西南各地的近30个省、市和台湾省、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南洋、美洲等地,从九一八事变到后来20多年间都屡屡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此剧成为一部参与者广泛、持续时间久远的融入全民族抗战的街头剧经典之作9,,1939年10月,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观看了戏剧家金山带领抗战剧团在新加坡演出的抗战文艺节目,其中就有王莹等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徐悲鸿以此剧为题材,在异国他乡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1940年,司徒乔也在新加坡观看了金山与王莹等艺术家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并在现场画下了演出的速写之后他又把金山、王莹请到画室做模特,创作出了另一幅油画虽然这两幅油画的人物形态和构图风格迥异,却都突出地体现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感情蕴涵10,,抗日时期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11,于伶(19071997 ),中国剧作家,导演,演员。
原名任锡圭,字禹成1907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1926年,赴苏州第一师范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童年时,于伶读了很多古典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1926年,中学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同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了苏州学生的话剧演出,这是他戏剧活动的开始1930年,于伶考取了北平大学法学院,有感于当时的国危民困,一连写了3个独幕剧,抒发自己的激愤,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1932年,于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次年,又与宋之的、陈沂等筹建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联”)北平分盟,还组织了校外的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学生互济会等,以戏剧、文学活动的方式,展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13,,1932年5月,于伶、 宋之的组织苞莉芭剧社在北平上演了于伶写的剧本瓦刀这个独幕剧以“一二八”抗日战争后修复上海闸北废墟的故事为背景,鼓舞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战,揭露当时李顿爵士率领的国际联盟调查团的虚伪性 6月又联合呵莽剧社等演出两次都受到反动军警的袭击,于伶受伤,演出被禁 1933年1月,于伶由北平被调往上海“左翼剧联”,参加戏剧运动的组织工作8月,任三三剧社负责人。
同年剧社因与国民党军警发生流血冲突,被迫停止活动这一年,于伶写了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独幕剧腊月二十四(太平年)和一袋米,首先在上海演出14,,1934年4月,于伶调到左翼文化总同盟工作,在夏衍的领导下,分管“剧联”等组织的联系工作同年建立了上海无名剧人协会,于伶为负责人之一为纪念“一二八”抗战两周年,纪念“五一”和支援美亚绸厂工人罢工斗争,协会进行了3次公演,同年7月,遭国民党反动军警破坏 1934年冬,在于伶主持下,“左翼剧联”总结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认为为了更有效的斗争,应开展建立剧场艺术的运动于是1935年春,组成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了一系列中外名著,提高了舞台艺术水平,扩大了话剧影响,使左翼戏剧运动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15,,自1934年4月至1936年底,于伶在从事繁重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写了夏夜曲、回声、蹄下、汉奸的子孙(章泯、洪深、张庚集体创作,于伶执笔)、撤退,赵家庄(沈西苓、章泯、凌鹤、夏衍集体创作,于伶执笔)、神秘太太等11个独幕剧,为宣传抗日救亡、鼓舞战斗意志,揭露妥协投降的卖国贼,发挥了战斗作用16,,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中国剧作者协会决定集体创作剧本保卫芦沟桥,于伶参加写作,并担任演出委员会主任兼舞台监督。
此剧于8月7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上演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把战火引向了上海,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于伶等主持下,动员上海广大戏剧电影工作者,迅速组成了13个救亡演剧队,开展抗战宣传工作 11月7日,国民党当局弃守上海,上海只剩下法、英租界两块土地,处于日本侵略者包围之中,开始了史称上海“孤岛”的时期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于伶团结了留沪未走的欧阳予倩、阿英、许幸之、李伯龙等组成青鸟剧社,于1937年末开始演出雷雨、日出和于伶赶写的女子公寓等17,,1938年中,于伶和阿英、吴仞之、李健吾等人几经波折筹建了上海剧艺社经过合法斗争取得法租界当局的支持后,演出了法国剧作家萨度的祖国、R.罗兰的爱与死的搏斗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戏 以后, 又先后上演了张骏祥创作的话剧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及曹禺的正在想、镀金通过演出,上海剧艺社的队伍不断扩大,还和法租界当局合作开办了中法戏剧学校,培养了一批日后有名望的编剧导演和舞台美术工作者18,,自1937到1941年止,在“孤岛”约5年时间内,于伶创作了血洒晴空飞将军阎海文、满城风雨、女儿国、大明英烈传等10部多幕剧、11部独幕剧和广播短剧其中夜上海和以前创作的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在香港、上海摄制成电影。
从女子公寓开始,他改用于伶笔名,和以前用尤兢笔名发表的剧本相比,创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并开始从哲理上进行人生观的探索19,,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于伶和部分战友于3月间奉命向香港转移,在廖承志、夏衍的支持下,同司徒慧敏等组织了旅港剧人协会,有金山、王莹、蓝马等参加,在被称作“话剧不毛之地”的香港,播下了话剧的种子,赢得了众多观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香港,大批文化人逃离,于伶也于1942年抵达桂林7月,在桂林写出长夜行,此后,即调往重庆 1943年,于伶与夏衍、宋之的、金山等人组织了民间职业剧团中国艺术剧社成为抗战后期重庆戏剧运动的中心力量这一时期,他还写了杏花春雨江南、心狱等剧,并与夏衍、宋之的合写了以中国话剧界艰难历程为题材的戏剧春秋20,,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于伶回到上海,立即恢复上海剧艺社,团结了上海和重庆复员东下的戏剧工作者,演出了轰动一时的升官图(陈白尘著)等同时,他还创作了无名氏,由国泰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1947年春,在反动政治迫害和严重经济困难情况下,剧艺社被迫解散于伶同上海戏剧界一起,进行了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并积极支持雪声剧团改革越剧,演出祝福,支援越剧为筹建艺校联合演出山河恋。
1948年末,于伶去香港,不久进入解放区21,,1949年春,于伶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参加接管上海的任务,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接管上海的文化、电影机构后任上海文化局副局长、 局长1955年5月潘汉年被诬为“潘杨反革命集团”主犯,于伶受到株连 1959年7月,同孟波、郑君里合写电影剧本聂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62年6月15日,完成了歌颂上海人民在抗日救亡中英勇斗争的七月流火22,,在“文化大革命”中,于伶于1966年8月起被囚近10年,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于伶在病势稍轻之后,即欣然命笔,重新写作1983年2月,党中央正式为“潘杨”冤案平反昭雪,于伶在病中写了怀潘汉年同志的长诗 于伶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艺术创作 于伶的主要作品有:夜上海、长夜行及七月流火23,,夜上海写于1939年,由上海剧艺社首演于“八一三”两周年前夕剧本反映了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后的混乱和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全剧共四幕。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真实地描绘出在夜一般黑暗的“孤岛”上活动的许多典型人物剧中主人公梅岭春一家老小逃亡到上海后,虽然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在生活上陷入困境,但他们不肯屈服,不曾堕落,在抗争中觉悟到生活的真理,并把希望寄托于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使人们在茫茫的黑夜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