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doc
12页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
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
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
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对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识,仅描写风景,应当妥善保存。
B.古典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是造园家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实摹写,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C.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须反复考虑D.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家有丰富的山水、名迹、诗词歌赋的审美经验,他们参与园林建造,可使园林更具诗情画意B.联对、匾额用料敷色要考虑如园林风大等气候因素,这些也会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C.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D.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强制性”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B.《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拙政园的远香堂,为四面厅,面水而筑,遍植荷花,园主王献臣以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命名,大力宣扬荷花,以此表现他的孤高不群D.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4.材料二画横线两处引文在论证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某公园推出园名征集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拟出评选好园名的标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中觅清凉沈念 ①一到炎夏,南方的溽热是不好经受的,尤其是生活在湖南长沙这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今夏入伏,朋友夜间邀约去爬岳麓山消暑,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山路上夜行者不少朋友确凿地说,这是韩愈当年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四望,月色稀疏,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有了几缕凉风荡漾 ②古代文人一般是怎么消夏的?脑中突然冒出这一问题,抛给朋友,他脱口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大诗人在一千年前给出了这么一个“妙招”——心静自然凉,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儿时旧事。
③孩提时代,我是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镇度过的有一年夏夜酷热,又遇上停电,弟弟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燥热不安,嘴里直唤“太热了”我嫌弃他聒噪,很大人般地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这话刚好被站在窗外的父亲听到,当即将我表扬了一番十来岁的我说出这话,只是从父辈们交谈间偷学到的,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 ④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常从典籍、诗文、逸事中读到冬天围炉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遇到夏日溽热绵长,则是以竹林坐读、品茗赏荷、吟诗听曲等文雅之事来散热驱暑读书自遣,果真能消夏?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没有便捷降温电器的过去,从身体上的散热转而寻求心灵的安静,何尝不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⑤那天从岳麓山回来,在书房无意中翻到一册叫《避暑录话》的旧书书是从窑岭旧书店淘的,为宋代词人叶梦得退居湖州卞山时所作作者在序中自称,酷暑难熬,每日早起后去往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与二子及门生避暑,泛话古今杂事,二者兼得,以为欢笑书中也的确记载了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苏东坡在密州时,自制清热解渴的饮料“密酒”,并邀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听怪诞故事来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因了就地而眠,日落方归,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 ⑥在难耐的暑热中要做到心静,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我想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⑦古人甚至为了拥有夏日静读的好环境,巧花心思想计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一位讲究生活美学的人他把书房窗户设计成扇面形,又发明了专门用于夏天读书的“凉杌”后者其实就是小椅凳,只是形状奇特,中间是掏空的,有一个平面的洞,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木匣置于其中人坐上去后,由于凳内有凉水或冰块,因此感觉凉飕飕的,非常适合夏天读书人使用看来李渔很会为自己好好读书创造条件 ⑧当然,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有的人心神易扰,有的人心静但仍体热不止喜欢呼朋引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到了三伏天耐不得酷热,赶紧闭门谢客,于是乎在《今日热甚帖》中说:“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慑力不具意思是告知朋友们,今天实在太热了,各位都别来了,我也没力气招待你们了 ⑨细细琢磨,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大概就是要懂得“忘掉”身体上的燥热,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 ⑩那夜山行路上,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租在一栋老楼的顶层小屋居住楼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盖的,隔热效果差,到了7月,像个烘烤房我那时年轻,在学校里工作,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在出租房里读书写作。
把凉席铺在地板上,一台轰轰作响的台扇,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以书为枕,读书甩汗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在酷暑和热汗里啃完了博尔赫斯小说全集和如天书般的《尤利西斯》 ⑪朋友听了,于诧异中连连称赞其实他不知,直到今天,我虽搬过几次家,但书房从没装过空调我当专业作家后不用每日打卡上班,又不喜外出避暑,只是窝在书房里,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也是有意让身心感应四时变化 ⑫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每独坐桌前,环视书丛,拿起想读的书,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我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头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却在这夏日里成了我手中的一把摇扇,也替代了空调的飕飕冷风 ⑬不知我这算不算是有些毅力,真正做到了“心静自然凉”,又算不算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想起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做到“忘食”,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愉悦和清爽的生活真事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结尾“我”夜行山路感觉“凉风荡漾”,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消暑之路B.儿时的“我”说“心静自然凉”受到父亲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