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化培训教材.ppt
55页第三章 社会化,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进行的,有时也可能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总而言之,不管个人能否意识得到,也不管个人是否喜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化总是在每个人身上不断进行着,社会化就是一个终其一生的事情和过程1、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最早期的社会化 每个人诞生下来,就开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主要是与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需要与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和抚慰,婴儿在追求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的过程中,同时也在与他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是在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一步。
2、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儿童婴儿期的情感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及社会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二)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 社会化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内容以及道德规范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过程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社会形成的公认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是随着个体的成长慢慢内化为个人心中的认识和体会,并在实际行动中运用这些内化的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总是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直至死亡,一生中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相应地,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而改变。
人生在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也不同脱离开人们的社会角色笼统的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可以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三)社会控制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续的手段,社会化乃是社会诱导儿童和社会成员做那些能使社会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事情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是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积淀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社会化作为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着社会控制的意思,即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被灌输去心甘情愿地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方式。
概括地说,社会化是个体转化的过程,社会控制是促使个体转化的手段社会控制是保证个体的社会化能够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四)社会化与个性化 个性化是相对于社会化而言的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
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不仅与其它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二、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一)社会化内容 1、政治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是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具体体现在赞成哪种政治制度,选择何种政治生活,拥护什么政治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方面广义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政治社会化是指正式的赋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在个人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公民灌输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和政治性信息的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2、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心理得以形成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是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与传统,具有民族自豪感3、法律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法律社会化促使个体具有法制观念,并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阶级中,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4、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过程道德社会化的结果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彼此关系而形成的一些道德标准会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赞许或谴责、甚至惩罚的评论只有当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来进行时,才代表着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完成和实现5、角色社会化:角色代表一种社会期望,特定社会或组织总是期望它的成员按照他的社会期望行事,社会成员也总是要求自己努力表现出符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
而在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最最明显和重要的部分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对不同性别的认识从而产生的符合社会所希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的态度、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注意的是,这里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同样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是不一样的6、语言社会化: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文化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经验传递需要有能够抽象地指称事物的物化媒介,而语词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语词是概括化的符号,它可以代表某种事物而又超越了该事物的表面特征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是个人超越自我、联系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体社会的一个自然部分的桥梁,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观念、思想与各种知识,会在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二)社会化类型 1、早期社会化(童年期):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主要是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的获得早期社会化有两个特点: 其一,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表现为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 其二,从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来看,表现为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多样性早期社会化受到来自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社会为个人早期社会化提供特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2、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同时还包括了企业、军队的训练等3、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由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是成年以后的社会化,必须要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在扮演新的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角色标准,将原有的社会化内容,尤其是对角色内容的拓展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主要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传播 5、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经常在人们部分或全部脱离了他们以前的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出现,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为适应新情况,个体所做的重大调整,进行新的学习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一、遗传素质为基础 遗传素质是社会化潜在的基础和自然前提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任何不具备人类素质的其他动物,即便是在人类社会中成长,也不可能社会化为具有人的意识的人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人脑在容量和结构上与其他动物的脑有很大差别,从而使人脑在功能上大大超过了动物的脑,形成了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这些潜在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语言能力是以人类高度进化的大脑机能为基础的,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和劳动活动中,发展了语言的器官和大脑有关语言的机能,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人脑和动物脑的关键区别在于动物脑只能对外在的直接刺激做出反应,而人脑还可以对作为信号刺激的语言做出反应,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刺激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和角色内容等。
第三,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