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岳阳楼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2份(通用15篇).pdf

82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372319150
  • 上传时间:2023-12-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40MB
  • / 8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岳阳楼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2份(通 用15篇)2 0 2 2-1 1-0 6 岳阳楼记教 案2份(通 用1 5篇)岳阳楼记教 案2份 篇1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前两项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 读 背 诵 杜 甫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二)阅读理解1 .学 生 试 读 课 文(亦可教师范读)2 .正音:谪守 霆雨 橘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 辱 偕 忘 浩浩汤汤 阴 风 怒 号 嗟 夫3.学生提问4.师生讨论,释疑5.学生朗读课文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7.限时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二)学生质疑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 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折,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 中 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 过 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 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 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一一写景一一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六)检查背诵全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 虚 词 和“然则”、“得 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 .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二、难 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越 明 年,I 政 通I I 人 和,1 4百废具兴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 是 说文的本义;广 雅 释 估 也 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 是 王 引 之 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 及 也,书 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 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 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 据 岳州府志“职方考”的 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 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译 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 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 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 当 于“大 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 当 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 且“得 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

      异,不同无,没 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 问,即“能同乎?”下 文“霆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 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 记 廉 颇 商 相 如 列 传 )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 得无”相 同 的 是“得不”、“得 非”、“得 毋”、“能不”、“能无”、“能勿”袁 仁 林 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一无 异(同)一一得 无 异 乎(得同乎)一 一 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3.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分 析:课文没 有 给“至若”作 注历代散文选 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 且 把“若”解 释 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 根 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 人 用“至”等 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

      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 非 子 解 老 篇 )“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 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 记 游侠列传 )“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 书 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 参 阅 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 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 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 句 上 文 说 的 是“霆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 用“至若”来连接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 鳞”特指美丽的鱼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 本 字 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 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分 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 同 的 用 法 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做脯”(白 居 易 与元九书)(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 烟”、“皑 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 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 只 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 说“浮光跃金”,从 意 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 当 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译 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 果 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分析:(1)假设复句主 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2)“庙 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 堂;“庙 堂”指“朝 廷 有 人 认 为“唐 宋 时 期 的 庙 堂 决 非 朝 廷 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 9 8 3年 第1期 第6 0页)我 看“居庙堂之高”可 以 说 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 官 职 低 于“宰相”或“副相”的 也 可 以 说 是“居庙堂之高”又 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汉 书 梅 福 传 )这“庙 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 一 定 只 是“宰相”或“副 相 至于“居庙堂之高”,完 全 可 以 解 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分 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 著 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 3 4页 说“先”、“后”的 后 面 省 去 了 介 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 鼎左 传 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 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 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 也 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 以 译 成“就”,后 一 个“而”用来表示 迟,可 以 译 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 式 跟 行 动 之 间 用“而”字来连接,是 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 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分 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 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

      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 交”或“称 许”讲,广 雅 释估 :“与,许也论 语 微 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 这 样,“吾谁与归”就 得 译 成“我称许谁,归 宿 到 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 国 策 齐 策 )但 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 记 淮 阴 侯 列 传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 二 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 华 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三、教学过程设计作者介绍,解题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新课教 读 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 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 明 年 一 一 课 本 注 解 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 据 岳州府志载 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 中 的“越”还 是 按 它 的 本 来 意 义 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 进 入 了 第 三 年 讲(庆历六年)。

      谪一 一 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 阎 左 逾(同“谪”)戍渔阳九百人”属一一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2.思考与讨论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二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 谪 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同 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本文中几个“夫”都 念fU(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 当 于“那”;“嗟夫”,感叹声,亦 作“嗟乎然则一一顺接连词。

      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