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西厂锦衣卫.doc
7页明朝为了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开始设立特务组织,并逐渐形成厂卫制度厂卫指的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简称,均为明朝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增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很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东厂为明成祖朱棣所设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持续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因为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所以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能够直接向皇帝报告 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因为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权在锦衣卫上明宪宗时为增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人员为东厂一倍,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复置,刘瑾被诛后,即废去西厂的成员是由锦衣卫所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卫)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能够对疑犯实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 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的成立令汪直的官衔“更上一层楼”,也令他的焰气更高,史书上记载了汪直脚下的党羽其多,每次出府都横行霸道另外,之前提对西厂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向皇帝奏请,无形之中造成了多宗的冤案,西厂成员也可借厂中的权力陷害异己,残害忠良其三,西厂所限定的侦查范围不仅仅区区的北京城,而是全国各地,任何人也会成为西厂所监视、所害的对象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增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东厂现为刑侦总队办公地..西厂即明朝官署名即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增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于东厂之外增设西 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复置,刘瑾被诛后,即废去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有了不到十年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一、锦衣卫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因为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仅仅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因为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能够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水平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因为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能够打击异己,也能够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气氛,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即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假如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假如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即使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
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东厂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因为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所以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能够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实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因为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