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析高考生物学情境化试题—以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学试题为例.docx
11页简析高考生物学情境化试题—以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学试题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无情境不命题,这是近年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根据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内容的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目标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考的试题应基于复杂的情境考查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1.情境化试题命制原则和试题类型1.1情境化试题命制原则情境化试题命制原则需体现试题的真实性、思维性、层级性在此原则下生物学情境试题类型可以按“四翼”评价目标,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试题1.2情境化试题类型按情境试题命制特点,分为分离型情境、嵌入型情境、结合型情境试题分离型情境试题:学生仅需关注题干信息即可对试题做出解答嵌入型情境试题:学生解答试题需要从情境中获得题干信息做出解答结合型情境试题:学生需要从情境材料中获取并总结信息方可解答从各地高考题中不难看出,试题类型最多的为结合型情境试题,这些更加说明情境化试题遵循《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的综合思维与能力。
2.试题分析及备考思路以下梳理了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学试题情境化试题,对此简要分析并提出备考策略2.1 分离型情境试题此类试题主要是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或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例1】变形虫可通过细胞表面形成临时性细胞突起进行移动和摄食科研人员用特定荧光物质处理变形虫,发现移动部分的细胞质中聚集有被标记的纤维网架结构,并伴有纤维的消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被荧光标记的网架结构属于细胞骨架,与变形虫的形态变化有关B.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将摄入的食物分解为小分子C. 变形虫通过胞吞方式摄取食物,该过程不需要质膜上的蛋白质参与D. 变形虫移动过程中,纤维的消长是由于其构成蛋白的不断组装所致解析:该题着眼于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题干情境相当于引言,告知一种事实解答此题无需研究材料中信息A、科研人员用特定荧光物质处理变形虫,发现移动部分的细胞质中聚集有被标记的纤维网架结构,并伴有纤维的消长,细胞骨架对细胞形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所以被荧光标记的网架结构属于细胞骨架,与变形虫的形态变化有关,A正确;B、摄入的食物进入溶酶体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为小分子,B错误;C、变形虫通过胞吞方式摄取食物,该过程需要质膜上的蛋白质进行识别,C错误;D、变形虫移动过程中,纤维的消长是由于其构成蛋白的不断组装与去组装所致,D错误。
例2】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 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C. 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D. 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解析:该题考查教材中细胞免疫过程这一基础知识: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A、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B、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D、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例3】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生产中已得到应用某兴趣小组尝试利用该技术培养胡萝卜细胞并获取番茄红素,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和培养装置(如图),请同学们进行评议下列评议不合理的是( )A. 实验流程中应该用果胶酶等处理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B. 装置中的充气管应置于液面上方,该管可同时作为排气管C. 装置充气口需要增设无菌滤器,用于防止杂菌污染培养液 D. 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装置需增设温度监测和控制设备解析:该题对教材中涉及植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知识考查,没有涉及复杂情境,学生只需通过相关知识识记及理解既可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欲利用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处理愈伤组织,A正确; B、装置中的充气管应置于液面下方,以利于培养液中的溶氧量的增加,该管不能同时作为排气管,B错误;C、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培养液,装置充气口需要增设无菌滤器,C正确; D、细胞培养时需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因此装置需增设温度监测和控制设备,D正确2.2 嵌入型情境试题【例4】真核生物细胞中主要有3类RNA聚合酶,它们在细胞内定位和转录产物见下表此外,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发现了分子量小的RNA聚合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种类细胞内定位转录产物RNA聚合酶I核仁5. 8SrENA、18SrFN4 、28SrRNARNA聚合酶II核质mRNARNA聚合酶Ⅲ核质tRNA、5SrRNA注:各类RNA均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DNA,两者的基因转录时使用各自的RNA聚合酶B. 基因的 DNA 发生甲基化修饰,抑制RNA聚合酶的结合,可影响基因表达 C. RNA聚合酶I和Ⅲ的转录产物都有rRNA,两种酶识别的启动子序列相同D. 编码 RNA 聚合酶I的基因在核内转录、细胞质中翻译,产物最终定位在核仁解析:由于RNA聚合酶的种类是教材未提及,故解决该题需要对题干给予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结合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RNA聚合酶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序列,启动基因的转录,甲基化的概念与本质、基因表达等多方面结合对该题做出解答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DNA,二者均是半自助细胞器,其基因转录时使用各自的RNA聚合酶,A正确;B、基因的 DNA 发生甲基化修饰,抑制RNA聚合酶的结合,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可影响基因表达,B正确;C、由表可知,RNA聚合酶I和Ⅲ的转录产物都有rRNA,但种类不同,说明两种酶识别的启动子序列不同,C错误;D、RNA 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编码 RNA 聚合酶I在核仁中,该基因在核内转录、细胞质(核糖体)中翻译,产物最终定位在核仁发挥作用,D正确。
例5】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包含一系列酶促反应,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酶细胞中 ATP减少时,ADP和AMP会增多当ATP/AMP浓度比变化时,两者会与PFK1发生竞争性结合而改变酶活性,进而调节细胞呼吸速率,以保证细胞中能量的供求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质基质中,PFK1催化葡萄糖直接分解为丙酮酸等B. PFK1与ATP结合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变性失活C. ATP/AMP浓度比变化对PFK1活性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D. 运动时肌细胞中 AMP与PFK1结合增多,细胞呼吸速率加快解析:该题结合生物化学中相关知识来增加情境的复杂化,实质就是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起点高落点低学生将陌生的概念与已知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即可解答 A、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最终分解为丙酮酸,需要一系列酶促反应即需要多种酶参与,而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酶,因此PFK1不能催化葡萄糖直接分解为丙酮酸,A错误;B、由题意可知,当ATP/AMP浓度比变化时,两者会与PFK1发生竞争性结合而改变酶活性,进而调节细胞呼吸速率,以保证细胞中能量供求平衡,说明PFK1与ATP结合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还具有其活性,B错误; C、由题意可知,ATP/AMP浓度比变化,最终保证细胞中能量的供求平衡,说明其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D、运动时肌细胞消耗ATP增多,细胞中 ATP减少,ADP和AMP会增多,从而 AMP与PFK1结合增多,细胞呼吸速率加快,细胞中 ATP含量增多,从而维持能量供应,D正确2.3 结合型情境试题【例6】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血雉的分布占比(%)旱季雨季旱季雨季针阔叶混交林56.0576.6747.9478.67针叶林40.1317.7842.069.17灌丛3.825.5510.0012.16日活动节律 A. 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B. 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D. 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解析:该题结合多种信息对生态位的考查,学生需要从给予的情境中获取重要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答案A、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其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旱季和雨季)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如旱季时,针阔叶混交林白马鸡的分布占比高,而血雉的分布占比更低。
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D、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其相对密度会很大的波动,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例7】在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及其方向是由细胞内外信号分子共同决定的某信号分子诱导细胞分化的部分应答通路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对该信号分子的特异应答,依赖于细胞内的相应受体B. 酶联受体是质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识别、运输和催化作用C.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分子与靶蛋白结合,使其磷酸化而有活性D. 活化的应答蛋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最终引起细胞定向分化解析:该题是从分子水平考查细胞生物体的发育机制教材中并未涉及相关信息与详细阐述,学生要解决此题,需要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推敲这种题具有一定的难度A、由题图可知,细胞对该信号分子的特异应答,依赖于细胞外侧的酶联受体,A错误; B、酶联受体位于质膜上,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酶联受体具有催化作用,但不具有运输作用,B错误;C、ATP水解产生ADP和磷酸基团,磷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