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全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品).doc
49页专题一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一)原因: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私学兴起 (二)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三)表现:1、儒家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A、政治:“仁”和“礼”,为政以德 、中庸B、哲学:敬鬼神而远之——优先关注人生 C、教育:办私学、整理典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孟子 (战国):亚圣 A“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B主张人性本善说 C重义轻利 3)荀子 (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唯物)(2) “性恶论”;(后天教育使人由恶变善)(3)礼法并施(4)君舟民水”。
2、道家1)老子 (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1)道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2)辩证法思想(3)倡导“无为而治”(4)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愚民统治,2)庄子 (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1)鄙视富贵利禄(2)“齐物”即万物的本质相同;(3)对人生“逍遥”;(4)天与人不相胜3)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积极无为4)道家学派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东汉)3、法家思想:韩非子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2)变法革新 3)以法治国,法不阿贵4、墨家思想: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1)“兼爱” “非攻”” 2)“尚力” “节用”“节葬”3)“尚贤”“尚同”5、兵家思想 春秋:孙武《孙子兵法》: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被尊为兵法经典战国:孙膑《孙膑兵法》:强调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等.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创立:1、代表:孔子、孟子、荀子2、地位:不受重视因为:①客观:当时社会动乱,缺乏一个实行礼治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主观:“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2)孟子:“民贵君轻”;(3)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4)董仲舒: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黄宗羲: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二)秦朝:遭受重创(秦始皇焚书坑儒)(三)西汉武帝:确立正统:1、背景:①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2、董仲舒: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实行仁政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大一统思想③三纲五常3、意义:(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2)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冲击(儒学自身的缺陷,佛教、道教的兴起)(五)宋明时期:理学(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 1、程朱理学 人物:程颢 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 :观点:A “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B“格物致知”C 存天理,灭人欲2、陆王心学 人物: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 (明朝):观点:陆九渊:A提出“心即是理也” B “发明本心” ------内心反省王守仁:A提出“心即是理也” B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3、评价:1)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六)明清时期:遭遇批判,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源);3) 阶级: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4)思想:传统儒学仍居主导地位 2、表现:1)李贽的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2)宣传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3)否定“天理”存在,提出万物源于阴阳二气2)、王夫之:鞭挞程朱理学3)、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1)抨击君主专制 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2)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3)人治到法治4)工商皆本 4)、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3、共同主张:(1)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2)“经世致用”思想 (3)提出“工商皆本”4)批判君主专制 4、影响:1、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时代的要求: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的冲击3、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和深刻的启迪4)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七)洋务派:中体西用(八)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表现: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经史相结合)原因: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目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
九)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十)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尊孔复古;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目的:维护共和制度作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十一)“文革”:批判儒家思想,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十二)改革开放后:对儒家思想逐渐客观全面评价(十三)儒学走向世界 1、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 ,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2、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宏扬的原因 原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主张有利于世界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国际影响扩大 ; 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大儒家思想的特点、演变规律、评价1、特点:①统一性和延续性:表现在政治上统一、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文化传统的承袭②民本主义:基本内容“天人合一”,表现在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③重群体轻个体,追求社会价值④重人伦轻自然: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原则,轻视探讨自然的奥秘⑤崇老尚古: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理论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2、演变规律:①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自身,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②不论怎么样发展,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3、评价:1)有利用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学在中国和世界上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2)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 4、对待儒家思想 的态度: 批判地继承,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三、科技 (一)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12世纪传入欧洲 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13世纪传入欧洲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宋代毕生泥活字印刷术木活字、金属活字火药唐代制成火药、用于军事13、14世纪传入欧洲作用: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宋元军事上广泛使用指南针战国司南13世纪传入欧洲作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清(或16世纪)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三)中国古代科技(16世纪以前)高度发达的原因1.高度集中统一中央政权的支持 2.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3.长期实行开明、开放政策,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科技工作者的贡献5.文明的传承(四).特点:经验性和描述性,实用性、与农业关系密切五)中国科技明清后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②腐朽的专制统治③文化专制政策④闭关”政策 ⑤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观念使科技发展缺乏精神动力六)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1、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七)为何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对西方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四、文艺(一)书法艺术朝代时代风貌(原因)书法名家及作品艺术特色特点魏晋南北朝①社会危机②士人群体形成;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王羲之虚玄灵动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 唐国家统一繁盛张旭、怀素( 草书 )狂放不羁达到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注重规范法度(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宋 代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苏、黄、米、蔡四大家有意无法有意无法明 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社会平民化、世俗化祝枝山、文徵明强调个性化强调个性化篆刻:明中叶,篆刻才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绘画艺术时代画种绘画风格时代特征代表人物及其特点新石器时代岩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战国、汉代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魏晋文人画凸显个性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顾恺之 “以形写神” 唐代画种丰富创制法度, 雍容华贵①政治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各种文化全面辉煌吴道子 “吴带当风”宋、元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①北宋:国家统一,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②南宋半壁江山,偏安政治,不思进取,构图不追求对称。
③元代:南方士人的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马远、夏圭“残山剩水”风俗画描绘市井生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文化普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