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70484578
  • 上传时间:2022-03-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2. 通读全文,能进行正确翻译3. 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重点】正确翻译文言文难点】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 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 写作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 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翻译楚使生气离去,回报楚怀王怀王发怒,便大规模调动军队攻秦 秦派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 虏楚将屈匀,便夺取楚国汉中地区怀王于是全面调动国家军队,深入 秦境进攻秦军,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 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 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5段(原文):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翻译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 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心甘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 仪可抵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用丰厚的 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妃郑袖面前编造假话5段(原文):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 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 不及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 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 张仪?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6段(原文):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 将唐昧7段(原文):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 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 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翻译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想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如虎狼,不能相信他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 说:“为何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 秦国优兵截断了怀王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 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 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8段(原文):长子倾向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 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抱怨子 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 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觉 悟,楚国坏的习俗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 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 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 有醒悟8段(原文):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 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 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一国之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用忠臣 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却接二连三 地发生,圣明的君主和兴盛的国家历经好几个朝代也难以见到,就是 因为人君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啊8段(原文):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翻译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奸臣)的区别,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 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 败,国土被割削,丢失了汉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9段(原文):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顷襄王怒而迁之翻译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 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10段(原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①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 而扬其波?③众人皆醉,何不其I*糟而啜其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 令见放为? ”翻译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 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 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 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 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 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10段(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宁赴常流而 葬乎江鱼腹中耳,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蝶乎?"乃作《怀 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翻译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 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 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 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 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11段(原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 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翻译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 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 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 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12段(原文):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 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读《JW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翻译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 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 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 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 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 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九、文言现象(识记部分)【通假字】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靡不毕见见,用“现二出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屈平既细0出,通“黜",被罢黜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反,通“返”,返回 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一词多义】1. 闻(1)博闻强志 ()(2)不闻六百里()(3)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1名词,学识2动词,听说3动词,使……听到4动词,懂得,明白2. 明(1)明于治乱 ()(2)谗谄之蔽明也()(3)明道德之广崇()(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5)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1动词,明白2名词,聪明才智3动词,阐明4.形容词,明亮5.动词,照明3. 志(1)博闻强志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5)寻向所志(《桃花源记》)()(6)项脊轩志 ()1.名词,记忆2.名词,志趣3.名词,志愿4.名词,志气,志向5.名词,做的标记6.名词,文体的一种4.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 0(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0(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1.动词,撰写2.动词,连接3.动词,嘱托4.动词,属于5.动词,隶 属,管辖6.动词,类似5. 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 其后秦欲伐齐()1.动词,自夸,炫耀2.动词,讨伐6. 见(1)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2) 信而见疑()(3) 靡不毕见()(4)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5)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1.动词,看见2.介词,表被动,被3.动词,表现4.动词,看出5.动 词,遇见7. 与(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 屈平不与()(3) 齐与楚从亲()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 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教学时间】共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沙屈原祠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 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人物介绍(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中国文学史上最 早的伟大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 政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1. 介词,跟2.动词,给3.连词,和4.动词,结交8. 之(1)王甚任之()(2)屈平之作《离骚》()(3)秦发兵击之()(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代词,代指屈原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代词,指军队4动词,到【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 聪明智慧和判断力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 用作名词,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