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doc
5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赏析诗中的主要意象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人寓于诗中的情感2、 学生自主交流探讨,赏析诗中主要意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浓厚的爱国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学重点赏析的主要意象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浓厚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品读研习、讨论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上个世纪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与伤害当灵魂下的痛苦喷簿而出,却只能无力哀号当希冀的双眼透出弥漫的硝烟,只剩下无边的痛苦与绝望, 民族存亡的关头满怀正义的诗人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写出了灵魂深处最强烈的呐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艾青,去品读这首深沉的诗,去体会他那浓郁而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二、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出生于浙江金华乡间一个地主家庭,但由一个贫苦妇女的乳汁养育长大,从幼年起心灵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抗战时期,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著有《我爱这土地》等诗篇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著有诗集《黎明的通知》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著有诗集《归来的歌》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艾青是自由体诗歌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三、 初步感知1、 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感情基调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2、 听朗读音频,进入诗歌情境四、 赏析诗歌1、 诗的开篇用风、雪两个意香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试简单分析诗歌展现了一幅寒夜风雪图雪” 风雪交加,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像要把世间万物吞没。
带给人寒冷、压抑,沉闷、凝重的感觉封锁”有一种被掐住脖子,被压迫窒息的感觉 “风”,把“风”比作“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老妇本来就让人联想到苍老、沧桑、也许还会有几分恐怖: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干枯的龟裂的皮肤,苍白无血色的手……这里是“太悲哀了的老妇”,我们能很快地联想到祥林嫂,瘦弱的身躯、悲哀到麻木的神情这老妇又是怎么样的呢?她“紧紧地跟随着”(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伸出寒冷的指抓”(冰凉、恐怖),“拉扯着行人的衣襟”,“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这些描述都给人一种阴森之感诗人以阴冷的自然景色,创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为诗歌内容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有何效果?反复咏叹,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3、这背景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背景既指现实中的降雪,亦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这首诗写于1937年12月28日,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正承受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这就是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的“苦痛与灾难” 展示资料: 1928年5月——“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1932年1月——进犯上海——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天津沦陷,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12月13日——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全中国的灾难已经来了于是,在12月28日阴冷的夜晚,艾青“以悲哀浸融在那些冰凉的碎片一起”,写成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 再次阅读诗歌找出诗人为了展现战争使人民承受着无边的苦难写了哪些人?小组交流,你最受感触的是哪一个?为什么?课堂展示2、 (1)苦苦前行的农夫 “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可见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虽然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只因为无家可归,而且无路可走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生活的艰辛,生活的重担让他的脸上满是岁月和风霜的痕迹,痛苦填满了每一个褶皱他们直不起腰,却依旧挣扎着前行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他们都是如此的模样 (2)“失去保护的少妇” 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描述了一位家破人亡、备受侮辱的少妇的悲惨命运。
蓬发垢面的少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人们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而最受其害的又是妇女少妇本该端庄雅致美好的,而在这里却是“蓬发垢面”的,说明她保受凌辱 (3)“流离失所的老母亲” “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我们年老的“母亲”,在那寒风凛冽的雪夜里,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悲哀蜷伏”,指弯着身体卧倒,写出了老母亲的可怜之处比较“睡”“躺”“窝”等词语) “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老母亲和农夫一样不知前路在何方,不知安身之处在何方,也许明天他们要面临的就是死亡 (4)“向天乞援的垦殖者” “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被敌人强占的土地 ;“拥挤在/绝望的污巷”——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的逃难画面 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肆意践踏中,辽阔的“地域”被“啮啃”,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他们离乡背井,相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大地是“饥馑”的,天空是“阴暗”的,在这“饥馑”的大地与“阴暗”的天空之间,伸出的是他们的“颤抖着的两臂”这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是抗战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 5、诗人为什么要选这样的几个人物形象? 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他们的悲惨遭遇,具有代表性是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3、 诗人的身份是什么?他经历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份、经历写入诗中?“农人的后裔”, “流浪和监禁” 他的身份和经历使他对人民的命运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使他对苦难的现实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生命憔悴),作者既是人民受难的见证者,也是苦难的承受者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反映出诗人与人民和民族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情怀在诗人凄婉悲壮的笔触下,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颗悲怆至极的心的跳动这不仅仅是对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对强敌血行的控诉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诗人怀着对祖国的同样的挚爱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一下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五、小结丹麦哲学家和诗人克尔凯郭尔说:“诗人是什么?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烦恼,她的音调也同样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艾青以“雪夜”为背景真切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个诗人对文学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对人民由衷的悲悯与热爱这些充满悲愤的诗句,才是我们前行路上最鼓舞人心的力量!六、作业品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进一步体会诗人悲哀而忧郁的情感七、板书设计 风、雪 :寒冷、压抑,沉闷、凝重 苦 难:农夫、少妇、老母亲、垦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