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范文(精选5篇).doc
22页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范文(精选5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__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__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__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
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__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__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__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__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
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__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__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
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