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发白帝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doc
4页《早发白帝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原文及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原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奉节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白帝:即白帝城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千里江陵:从白帝城到江陵(今湖北荆州)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还:归;返回 啼:鸣,叫住:停息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峰 译文: 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小学一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__39;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一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
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