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docx
4页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内江三中 李德刚2008-10-1一、 材料分析题的构成要素1、 背景材料:文字、图、画、表2、 设 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二、 材料分析题的考试思路1:考主干、考能力、考热点2:教材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3:概念、原理、 观点、答题能力、核心观点三、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可归纳为6个字“读、审、忆、列、答、补”1、 “读”读材料、读题干阅读材料:判断材料的中心、层次明确材料讲了儿个问题A粗读:从宏观上把握材料讲什么,题干问什么,从而把握答题的主方向B精读:从微观上把握材料的中心,题干的范围,从而找准答题的方向2、 “审”审材料、审题干在读的过程中去审,在审的过程中去读A、审材料的层次、中心、关键词、隐形条件,从而把握材料的题眼(命题者的知识切入点) 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主题句和关键词,通常我们称之为“题眼”充分理解题意,提炼出有效信息⑴要分清层次,概括层意⑵找出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⑶从 整体上把握材料,归纳出中心思想B、审题干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明确设问的要求(运用知识的范围和设问方向)1)范围: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具体某一原理观点。
如:国体、政体、政党、民族、宗教、对外关系、企业、产业、外贸、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2) 角度(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确定答题的知识点3) 主体:中国共产党、国家、政府、企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4) 对象:某一行为、某一政策、某一理论、某行业、某一区域等5) 材料:一料一用、一料多用、多料一用、多料多用3、“忆”结合“审”的结果回忆、搜索教材知识根据提炼出有效信息(即题目的设问要求和材料的中心),直接指向教材知识体系和热点 话题把教材本范围内的知识在大脑中“过电影”,找出、找准与材料、题干相关的知识点, 此知识即为命题者命题的考点,也就是本题答案的要点4、“列”根据找出的知识点列出答案要点平时训练列在草稿纸上,考试检测列在大脑中列的过程是组织答案的过程,是再思考 的过程要点有儿个,谁先谁后,按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先答最核心、最关键的,然后再 论证一个原则“重心前移、突出关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忌语言口水化、生活化 忌要点光骨头、空架架 忌格式一抹黑、拐弯弯 忌目标不准、子弹少 忌卷面羊角叉、黑耙耙5、“答”把答案要点书写在试卷上A语言准确:(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B结构完整:(原理+方法论+分析)C答题规范:(要点分行、要点列序、字迹公正)D要点齐准:(要点齐,有完整性;要点准,有针对性)E卷面整洁:(左右对端、亮行、留余地) 6、"补"检查后将要点补充和完善(相信第一次,尽量完善、不轻易修改)四、材料题的类型:1、图表类:要求审清设问、标题、图表、注解、联系。
2、 启示类:要求分析材料观点,回答怎么办?3、 认识评价类: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4、 原因类:要求找出理论原因,也就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5、 措施类:要求明确主体是哪一个,然后根据其原理来分析五、 形成思路:在动笔答题之前,要形成一定的思路答案将分成几个要点,需要运用哪些政治术语, 哪一点在前,哪一点在后,要通盘考虑六、 组织答案1、 一般来说,每一要点由三部分组成:主题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教材术语答题 时要观点鲜明,把主题句放在前面,主题句和关键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要 点一定要有序号,上下要对齐2、 答题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一忌照抄材料,二忌照搬教材知识点3、 字迹清楚,忌马虎潦草,禁止出现或者随意涂改的地方4、 看分下笔,踩分组织答案要点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一〉(2006北京高考38题)、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 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 会公平”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 分)有人说“解决公平是政府的责任”请结合政治常识,阐明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10)<二> (07高考教练综合二21)材料一 1990-2005年全国和部分地区人均GDP和HDI在世界位次的上升情况中国江苏(东部)湖北(中部)贵州(西部)人均GDP32602617HDI2035126注:人类发展指数HDI由人均GDP值、预期寿命、教育指标三者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它是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人类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数材料二: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纲要》与以往儿个五年计划相比,《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目标中,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的方针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我国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并说明政府应如何运用财政与税收手段解决 材料说反映的问题(6分)运用哲学有关人民群众的知识,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的正确性 (6分)材料二中“涉及人民生活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职 能应如何转变?(4分)〈三〉(07教练P37)材料一:K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2005年我国汽车总 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 因此我国汽车业被称为“年过半百还未学会自己走路气材料二: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性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有力支持。
这就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的转变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打造“中 国创造”的最重要的棋子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时指出,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努力营造有利 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一分析汽车产业“年过半百还未学会走自己的路”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 转变12分)根据材料三分析国家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12分)〈四〉(2006年天津40)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与美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材料二、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重点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1993年到1999年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占总投资的45%1995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对 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传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为14%和 4%o 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80%(5)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5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增长快的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贸 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
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不断上升,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出口大 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微薄,给我国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表1: 2003-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情况年份出口(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进口(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392532.233924.82004124935.1144731.92005162930.49.1(6)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三,说明如何认识 表1反映的现象12分)〈五〉(2006全国卷一 40)材料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 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 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 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 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基本实践活动的关系8分)(7)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2分)〈六〉(07教练P75)材料一: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1958年, 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
进入新世纪,党 中央、国务院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段至拉萨的的重大决定,提出 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建成通 车材料二:青藏铁路沿线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对青藏铁路沿线经 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青、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修建青藏铁路的依据指出青藏铁路沿线各地政府确保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的哲学依据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青、藏两地应怎样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