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pdf
23页东阳中学 2020 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26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hu)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名于后世B.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x)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C. 充满宇宙情怀和人生智慧的文章,蕴藉(j )着思想的美,运用思辩,探讨问题,让我们的心灵迎接伟大的思想,攀登思想的高峰,提高精神的境界D. 在文明和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又是多么的凶残与卑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chng)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答案】 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 项,“彰名”改成“彰明”;B 项,阴谋密计阴谋秘计;C项,蕴藉( j ) ji ,思辩思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无论如何,总该是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在十八日早晨, 甲 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乙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接着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丙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桀骜锋利B. 不惮C. 接着D. 虐杀3. 文段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 2. C 3. B 【解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桀骜锋利:形容人不受拘束,放荡散漫,性情倔强结合“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分析可知,使用正确B项,不惮:不害怕结合“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分析可知,使用正确C 项,接着:连着(上面的话);紧跟着(前面的动作)上下段是转折关系,应是“然而”D 项,虐杀:指用残酷的手段杀害人结合“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分析,使用正确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B项,反问句句末应是问号,把感叹号改为问号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逆顺,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B.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不仅于死者毫不相干,并且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C. 近两年,也许是因为教育思维转型的缘故,老师们大胆创新,使不少“奇葩”的试卷走红于网络D. 2 月 17 日, 流浪地球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成绩已达382 万美元,成为近5 年来北美票房排行榜上排名榜首,同时打破了近年来国产电影的海外排片纪录答案】 A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不合逻辑,“不仅并且”应改为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的缘故”;D项,成分残缺,在“榜首”后加“的国产电影”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襟三江而带五湖B. 倡优所蓄C. 浴乎沂,风乎舞雩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答案】 B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不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名词的意动,以为衣襟,以为衣带B项,名作状,像对待倡人一样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吹风 D项,名词作动词,向南飞故选B 6. 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B. 腹犹果然C. 穷且益坚D. 故述往事,思来者【答案】 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衣裳”,古义:衣上服,裳下服;今义:衣服B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料相符C项,“穷”,古意:不得志,不得意,处境艰难、窘迫;今义:贫穷、贫困D项,“往事”,过去的事7. 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奚以知其然也B. 自令放为C. 尚德哉若人D.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答案】 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句;A项,“奚以”,宾语前置句;B项,“自令”,宾语前置句; C项,“尚德哉若人”,主谓倒装;D项,“于上路”“于崇阿”,状语后置句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据调查,随着“ 90 后”甚至“ 95 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 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 从就业上看, “95 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
有的“ 95 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 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 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 年才换,“80 后”则是 3 年半,到” 90 后”骤降到19 个月,“ 95 后”更是仅仅在职7 个月就选择辞职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 个字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 个字答案】(1)“95 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2)“95 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一方面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与自由,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要以人为本,增强自身吸引力同时,学校要做好职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任劳任怨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压缩、概括及评述的能力压缩语段,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 结合材料内容“随着90 后甚至 95 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分析,陈述的核心事件是“95 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评述此事,要一分为二来看,切忌偏颇,可从社会、企业及个人三个层面来剖析,作合理恰当的评述如“95 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也反映了“95 后”群体的就业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吃苦精神的教育等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愚昧的权利田松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
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
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