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pdf
15页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最新例文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二本金X年利率X年数本利和二本金X利息X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利润二售价-成本;二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 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二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 x 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XX2,利息税为 2.43%XX2X20%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X2 X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 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 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二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 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l+40%)x 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 80%-x=15解 方 程,得 x=125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 习1、2O四、小结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五、作业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2教学目的借 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路程二速度X 时间 速度二路程/时间二、新授例 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 5 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 0 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 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4,等量关系是什么?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 x 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 2 x 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 小时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O四、小结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二速度X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四、作业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3教学目的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
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新授阅读教科书第1 8页中的问题6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二1)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 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得x=2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二,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二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 2 5元三、巩固练习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 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 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 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例 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四、小结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工作量二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二工作时间二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4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一一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 0个刻度,表 示1 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七.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 当 于 温 度 计 上 以 上 为 正,0 C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T,-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 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一一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 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0,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 .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0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5教学目标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 这 个 工 具 打 下 基 础.二、知识结构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定义 三要素&n b s p;应用&n b s p;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n b s p;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n b s p;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三、教法建议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
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四、的相关知识点1.的概念(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2)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