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讲坛白居易.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百家讲坛白居易 百家讲坛白居易篇1: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 大唐贵妃杨玉环不仅拥有羞花之貌、倾国倾城,而且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但是,这位令人艳羡的绝世佳人,却情路艰辛、命运坎坷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蒙曼谈《长恨歌》:杨贵妃是生活型的小女子 主持人:蒙曼老师,您之前出过两本,一本是《武那么天》,一本是《乱世红颜》,讲了武那么天和天平公主,这次为什么把视角放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身上呢? 蒙曼:我觉得这本书至少讲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大唐之盛,其次个是明皇之明,第三个才是贵妃之美,可能白居易的这首诗影响太大了,人们更多的视角放在贵妃之美或者李杨爱情上了,事实上我并不是这样的考虑,我觉得李杨爱情切实很凄美,但是务必落实在大唐盛世这样的背景上,放在了这样的皇帝身上才有这个魅力,假设杨贵妃嫁给了一个普遍小伙子,多美都没有这样的魅力了 主持人:《长恨歌》我们约莫看了一下,资料上说《长恨歌》讥讽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是史实片面,后半片面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蒙曼: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到结果结局的时候用了很虚化的语言,让人产生联想,有的人说杨贵妃没有死,流落到日本,成为山口百惠的祖祖祖祖奶奶,事实上这是不成能的事情。
从历史角度来讲,马嵬之变发生了,玄宗还是结果抉择自己的政治生命高于爱情生命,舍弃了爱妃,赢得了后来的前程,贵妃也确切实实死在马嵬了,贵妃也不是容许玩政治的人,她是很生活型的小女子,被卷入政治的大漩涡之中,结果死于非命,我想这件事情人们赋予了更加多的可怜,说她跑了、成仙了结果对这样的皇帝也有了可怜,所以才有《长恨歌》后来的片面,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不是历史事实 主持人:蒙曼老师我想问一下,网友也很关切,您讲完唐玄宗,下一部要讲什么呢? 蒙曼:我还没有想过,由于我在2022年安置了好多事情,但是和《百家讲坛》犹如没有太大关系,我有一本书要翻译,还有学校的一些工程在做,我可能会在这一年更多的考虑我今后的进展走向,至于《百家讲坛》会放在哪一个时代、会放在哪一个位置上现在还不好说 主持人:蒙曼老师这次来了202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除了您自己的书,您觉得订货会上还有什么书或者您最近还看了什么书可以给网友推举吗? 蒙曼:其实我分外歉仄,图书订货会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我今天下午直接看到的是我的书,所以这个问题我可能再考虑考虑,我再多看几本书,再多关注一下中国图书市场再说,但是我想有一件事很好玩,我前几天看新闻讲09年文化创意产业,有分外分外大的进展,其中就包括我们图书业。
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都觉得更加欣然可喜的事情,由于中国硬实力在提升,没有问题,但是软实力会怎么样一个走向,我们作为文人尤其关切,我们也梦想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会逐年的增长,我们也梦想我们的国民素质逐年的提高,我们在人类精神中所作出的付出会逐步的增大 主持人:蒙曼老师,由于2022年的春节连忙就要到了,想请您给搜狐读书的网友说几句寄语 蒙曼:春节别忘了读书,读书才能过一个在精神上愈加圆满的春节 主持人:感谢蒙曼老师百家讲坛白居易篇2: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上《百家讲坛》演绎中唐诗人白居易,第一讲就提到其谒顾况的故事现将陕西省渭南市志办公室姜子扬先生发表于《陕西史志》(2022年第1 期)《白居易谒顾况事的传闻与考订》摘录如下 最早是唐末张固的《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由于之延誉,声名大振 此后,《旧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宋朝王谠《唐语林》卷三,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等均载此事。
但对该事的时间和地点说法各异 《幽闲鼓吹》:白居易“应举初至京”; 《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年十五六时”,未说地点; 《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未冠”时,未说地点; 《唐才子传》:白居易“弱冠未达,观光上国”; 《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十八岁在长安;(顾学颉编) 吴言生编著《文坛风流录》:“唐德宗贞元四年(788),16岁的白居易来到京城洛阳” 关于《幽闲鼓吹》和《唐才子传》系指白居易到京城长安应试,当在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28岁但此前十年,顾况已被贬饶州任司户参军,不在长安《中国文坛掌故事典》就此事说:“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云:顾况在长安任秘书省在贞元三年至五年三四月据此,后人多以为白谒顾事不实但,按语接着说:“又,白《得湖州崔十八使君喜与杭越邻郡因成长句代贺兼寄微之》诗末自注:‘贞元,同登科,崔君名最在后’.而白登科实在贞元十五年,贞元凡二十一年,十五年未可谓“初”;疑居易误把初举之年当作登科之年那么《幽闲鼓吹》等所述,仍可能是事实这段话的意思是,贞元初白居易到长安应进士试,有可能见到顾况但这只是顾况的行踪,而非白居易行踪据专家李中编《白居易在渭南故里》等书载,贞元初,白居易随父避战乱,流落江南苏杭一带,不成能在长安。
1956年,万曼著的《白居易传》中说:“白居易以所业谒顾况事,见《唐摭言》等书,都说白居易当时十五六可是在788年(贞元四年)以前白居易到长安是不成能的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就由于嘲谑贬官饶州 近年,对于白居易谒见顾况的地点,摒弃了“长安”说,采取了衢州或苏州如1998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白居易》的《附录一白居易生平创作年表》中记:贞元五年(789)十八岁顾况贬官饶州,路经衢州,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谒见又2000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吴伟斌著《白居易全传》中说:白居易十五六岁时,随堂叔白季康职务的变迁,白居易跟随堂叔来到苏州,当时诗人顾况贬谪饶州司户,正在苏州刺史韦应物处做客停留在叔父的指引下,白居易单独来到顾况暂住的邻居 大连出版社和长春出版社的说法,接近贴合白居易与顾况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行动轨迹对白居易谒见顾况的佳话,有了较大的可信度 此佳话的疑云产生在唐朝张固的“应举初至京”几个字,把白居易谒见顾况的时间,地点弄错了张固《幽闲鼓吹》成书在唐末,千百年来大量专家学者在传颂这段佳话的同时,又带着问号和可惜,来探索 为此,姜子扬先生认为,凡写历史人物,务必在时间,地点上要专心,以免让后人质疑。
笔者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居易年谱》第十二页:贞元三年丁卯(787)十六岁,其中述及“贞元四年(788)以前,居易无赴长安之可能,贞元五年后,顾况即因嘲谑贬官饶州司户,复至苏州,与苏州刺史韦应物,信州刺史刘太真相往还,如谓居易有谒顾况之事,或相遇饶州及苏州也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