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1973.pptx

43页
  • 卖家[上传人]:xmg****18
  • 文档编号:113668286
  • 上传时间:2019-11-09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40M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诺贝尔 医学与生理学奖—1973,制作及演讲—昆明医科大学第六小组,第六小组团队分工:,材料查找,PPT制作: 董燕文 、廖明雄 、罗毅 演讲: 张科、丁闰秋、杨茂东、徐梦龙 答辩: 董燕文,获奖者: 卡尔·冯·弗里希(德) 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 尼可拉斯·廷伯根(英),获奖项目: 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阐述,获奖者生平,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年11月20日-1982年6月12日),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他在德国与李察·冯·赫德维希(Richard von Hertwig)共同研究动物学研究蜜蜂的感觉与沟通机制,以及蜜蜂对紫外线和极化光(polarized light)的感应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是蜜蜂的感知能力和蜜蜂个体之间的沟通(即蜜蜂舞蹈)他是第一位解释了蜜蜂舞蹈的科学家,他的理论当时受到其他科学家的争议和怀疑,直到最近才被证明确认1886 年 11 月 20 日生于维也纳 1982 年 6 月 12 日卒于慕尼黑 1910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斯托克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任教,并在慕尼黑大学建立动物研究所 1946 年到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教授。

      1950 年返回慕尼黑大学任教授直至 1958 年退休 1973年他因为对比较行为生理学的贡献与对昆虫沟通方式之领导性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弗里希,1910 年他就通过实验观察,证明鱼类具有辨别颜色和亮度的能力而且辨声能力超过人类,成为研究鱼类色觉和听觉功能的先驱以后继而研究蜜蜂的行为 1919 年他首次发现了蜜蜂用圆圈舞和摆尾舞传递食物信息的秘密 1949 年他发现蜜蜂能感知偏振光,并能利用太阳的位置和地磁场等确定空间的方位, 提出了 “地磁的日周期性波动是蜜蜂 ‘时钟’的外界因素”的论断他还发现蜜蜂能感知声波及其他波动,并用以传递有关的信息他的著作有《蜜蜂的生活》 、 《蜜蜂的舞蹈语言和方位确定》 1962~1964 年间任蜜蜂研究协会主席(1962 年以前曾连续 18 年任该会的副主席) 1973 年因研究蜜蜂行为有卓越贡献而与奥地利的 K.Z.洛仑兹和英国的 N.廷伯根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美国科学院和瑞典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对蜜蜂的研究成果被写成专著,名叫《舞!舞!舞!》,蜜蜂舞蹈,蜜蜂舞蹈(英语:waggle dance,蜜蜂八字形摇摆舞)为用于表达蜜蜂养殖行为中之蜜蜂特定八字形舞蹈(figure-eight dance)的一个术语。

      出自于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在1940年代的研究发现,工蜂在采完花蜜回到蜂巢之后,会进行两种特别的移动方式研究对象是一种西方蜜蜂、为卡尼鄂拉蜂当一只工蜂回到巢中,其他工蜂会面向她,并以她为中心,就像在观看这只蜜蜂跳舞一样发现提出之后经过多年的争议,最后被大多数生物学家接受,并且成为当代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经典教材蜜蜂舞,亦称收获舞(德Werbetanz)蜜蜂的工蜂外出发现花蜜或花粉归巢时,到巢脾上密集的蜂群当中,一边激烈地振动着腹部,一边按8字形步行作盘旋行动,由K.Von Frisch详细地进行了分析这是对同巢工蜂使之通知蜜源存在的报信的一种形式向其它工蜂通知蜜源的存在,是报信的一种形式体表上剩下的花香,传递了蜜源植物的香味;蜜源距巢的距离超过100米时,就对重力方向保持一定的角度,先划直线,然后向右或左旋转,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直线与重力方向所成的角度,是从蜂巢来看太阳方向与食物方向所成的角度一致的此外,跳舞的快馒及当时发出的断断续续的翅振动频率和距离成反比,藉此也传达了蜜源的距离跳舞的延续时间越长,则表示蜜源越丰富,需要出动较多的工蜂蜜蜂舞蹈分类,蜜蜂舞蹈分类,,摇臀舞,蜜蜂跳舞的移动路径会形成一个8字形。

      外围环状部分称做回归区(return phase);中间直线部分称做摇臀区(waggle phase),摇臀舞(Waggle dance)因此得名蜜蜂会一边摇动臀部一边走过这条直线,摇臀的持续时间表示食物的距离,摇臀时间愈长,表示食物距离愈远,以75毫秒代表100米而这段直线与地心引力的方向之夹角,代表食物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夹角之后更发现,蜜蜂会因太阳位置的相对移动而修正直线的角度 环绕舞(Round dance),一开始被分类为另一种舞蹈,是工蜂用来表达蜂巢附近有食物的存在,但无法表达食物的距离与方向通常使用在发现近距离的食物(距离小于50-60米)然而后来的研究认为环绕舞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摇臀舞的直线部分极短暂的版本科学家透过观察发现不同品种的蜜蜂拥有不同舞蹈的“语言”,每个品种或亚种舞蹈的弧度及时间都各有不同一项近期研究显示在东方蜜蜂及西方蜜蜂共同居住的地区,二者能够逐渐理解对方舞蹈中的“语言”摇摆舞交流演化,获奖者生平简介,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年11月7日-1989年2月27日)是一位著名奥地利动物学家、鸟类学家、动物心理学家,也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生于维也纳。

      受他的老师奥斯卡·海因洛斯的影响,建立了现代动物行为学 洛伦兹研究以灰雁和穴鸟(jackdaws)为主的动物本能行为,并重新发现了离巢鸟类的印痕作用,该现象最早在19世纪由道格拉斯·斯普拉丁(en:Douglas Spalding)所描述 康拉德·劳伦兹在1949年以前一直称他的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康拉德·洛仑兹(1903~1989)是奥地利动物学家,也是现代行为学的创始者.他提出比较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研究动物及人类的行为.1935年他根据鸭、鹅的学习行为,提出印痕(imprinting)的概念:即孵化后不久的幼雏会透过视、听刺激学会辨识亲鸟(亲生父母或养父母)并到处跟随其行走. 洛仑兹认为每个物种都具有遗传性能力以学习特定事物.此外,他也发展并启发关於遗传学、生理学、演化和与物种行为适应生存价值有关的个体行为发生学等概念.他的许多方法和概念己经被应用在人类的行为上.,洛仑兹早期研究本能行为,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尼可拉斯·廷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在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时,他尤其关切生态因子的作用和行为的适应意义.他帮助阐明了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行为模式发展成熟的方式.他认为低等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存有利,而人类的好战行为也有其先天性基础,这种理论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可用以预防战争.,洛仑兹生平:,康拉德•洛仑兹是著名骨科外科医生阿道夫•洛伦茨(Adolf Lorenz)的第二个儿子,当时阿道夫•洛伦茨已经快接近50岁了,他的母亲艾玛则是43岁。

      他的哥哥跟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成功的外科医生,当时已经18岁在20世纪初,他的父亲是世界著名的医生,不仅在维也纳行医,还定期前往美国,病患也包括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洛仑兹在维也纳附近的阿尔滕贝格别墅长大他从1909年进入小学就读,1915年毕业,1921年以优异的成绩于高中毕业他也是思想家卡尔•波普尔的儿时玩伴在父亲的要求之下,劳伦兹在1922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展开医学前训练(premedical curriculum),但是1923年便又回到维也纳大学继续他的学习研究他在1928年(25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洛伦兹于1928年到1935年担任维也纳大学的解剖学助理教授1933年(30岁),他完成了动物学研究,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1936年,劳伦兹在国际科学研讨会上,遇见了尼可拉斯•庭伯根他们一起研究鹅,包含野生、驯养及混合种洛伦茨从这些研究结果中发现“强烈的进食欲望会逐渐减弱交配及社交本能的多样性 劳伦兹开始怀疑“类似的退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在人类文明中 1938年,洛伦兹加入了纳粹党,并接受了在纳粹政权之下的大学主席职务在他递交的加入纳粹党申请中,他写道:“我能够说我整个科学生涯都奉献给了民族社会主义者的观点。

      在1940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41年,他被征召到德国防卫军,成为一位摩托车机械师,不久后又改做医师他在1944年前往苏联战线,1944年到1948年间,劳伦兹成为苏联的战犯 1950年,德国普朗克研究院创立了洛伦兹讲座1958年,洛伦兹转到马克斯普朗克行为生理学学院1969年,他成为第一位奇诺戴尔度卡世界奖(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的得主1973年他和卡尔•冯•弗利、尼可拉斯•庭伯根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明镜》周刊称康拉德•劳伦兹是“动物灵魂的爱因斯坦奇诺戴尔度卡世界奖(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全名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之世界奖,是由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中最出名和最权威的是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所管理控制的一千个基金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奖项,用于表彰对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终身成就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家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2010年时也获得过此奖项,狗之间为什么爱隔着围栏互吼?,动物心理学泰斗康拉德·洛伦兹在他的名著《狗的家世》中花了一整章描述图片中的行为。

      这一章叫《栅栏》 他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另一个有关围栏的故事发生在我和捞布利个它的死敌——一只白色的波美拉尼亚丝毛犬之间这只狗的主人家有一座狭长的花园,沿着乡村街道延伸,周围有绿色的木制栏杆沿着这长达30米的围栏,这两只狗来回的奔跑狂吠,只会在两端的折返点处停留片刻,用沮丧愤怒的动作和声音诅咒对方有一天,尴尬的局面出现了由于围栏正在维修,只有离多瑙河较远端的栏杆被保留的15米,靠近河边的下半部分栏杆均已拆除我和布利从家出发,向山下的河边方向前进,布利的死敌老远就看到了我们,在花园最高处等着,因激动而浑身战抖两只狗开始了和往常一样的咒骂,然后沿着围栏开始飞奔此事它们一直没发现什么不妥,直到跑过围栏已被拆除的地方,才发现花园角落处栅栏被拆掉了它们停在那里,毛发竖立,露出凶狠的獠牙,此时这里已没有栅栏一会儿,叫声突然停止它们做了什么呢?两只狗匆忙转身向仍有围栏的地方飞奔,然后在那里重新开始朝对方吠叫,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洛伦兹给出了他的解释:,“每一种动物,尤其大型哺乳类动物,一旦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接近自己时,就会立刻逃跑发现这个现象的动物学教授海德格尔称这个距离为‘逃跑距离’,该距离会随着动物对对手恐惧程度的增长而按比例增加。

      当敌人开始侵入‘逃跑距离’时,动物能预知何时该夹着尾巴逃跑;如果敌人靠得太近的话,动物也能预知该何时发动进攻……封闭式花园的围栏,提供了一段相当于被分割出来的安全距离因此围栏后面的狗有安全感,表现得十分勇敢获奖者生平简介,尼可拉斯·庭伯根(Nikolaas “Niko“ Tinbergen,1907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是一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与鸟类学家1973年他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尼可拉斯•庭伯根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庭伯根的哥哥扬•庭伯根1903年出生于荷兰海牙,是家中的长子,他是1969年 “由于发展了动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经济进程分析中”,他与朗纳•弗里施同获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庭伯根的弟弟吕克•庭伯根(Luuk Tinbergen)则是一位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庭伯根的天才家庭,荷兰裔英国动物学家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1907 年 4 月 15 日生于荷兰海牙 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后进莱顿大学攻读生物学,30 年代在莱顿大学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