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4.17.2《短歌行》(粤教版必修1).doc
4页《《短歌行短歌行》》一.一. 导语: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 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 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 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 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 ,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 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二、解题二、解题 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 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 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 ,打破当时 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 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 上,著有《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 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 ;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鉴赏三、鉴赏“文如其人” ,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短歌行》 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 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 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 行》还有《长歌行》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 ,魏文帝曹丕《燕 歌行》 “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 “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 、 “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 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 ,但这古辞已经 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 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 的第一首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 “唯才是举” ,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 、 “举士令” 、 “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 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 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 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 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 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 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 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 里讲“人生几何” ,不是叫人“及时行乐” ,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 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 “贤才” ,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 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 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 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 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 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 “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 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 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 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人生几何’ 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 ”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 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 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 同之处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 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 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 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 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 那些“贤才” ,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 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 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 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 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 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 的表现方法同时, “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 《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 到曹操此诗的“贤士” ,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 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阔谈,心念旧恩心念旧恩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 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 ,而“明 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 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 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 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 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 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 , “晋乐 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 ,即停止的意思) ;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 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 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 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 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公吐哺,天下归心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 “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 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 “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 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 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 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 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 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 ,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 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 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 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
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 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 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 (亦见《诗比兴笺》 )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 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总起来说, 《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 、 《对酒》 、 《苦寒行》等一样, 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 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 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 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 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 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