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识源】高中语文 2.6 孔雀东南飞(并序)文字素材2 新人教版必修.doc
6页孔雀东南飞资料选编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现实主义(唐弢)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做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尊严。
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并序)》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1954年3月于上海(选自《唐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并序)》赏析(节选) 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值得细致分析的 长诗一开始,便是焦仲卿妻对丈夫的一段苦诉文字,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不是她实际说了什么,而是她说这些时的感情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我们从焦仲卿妻的这段话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听到的是爱情吗?不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诉,在这怨诉里压抑着的是内心深处的愤懑这种怨诉,这种愤懑是一个对自我的价值有明确意识的女子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的必然心理反应我们还能够感到,这种怨诉、这种愤懑,绝不仅仅是对其婆母的,同时也是对其丈夫的,至少,她感到丈夫并没有对她有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因这感情而维护她应得的公正的待遇只有在这种心情下,只有在这种委曲的感受中,她才不得不向她的丈夫表白自己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她不得不表白自己的价值时,她表白的不是自己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爱情,因为在社会上和在她自己的观念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基础,她不能仅仅以爱情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申辩在这种申诉中,我们分明感到,刘兰芝与其丈夫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读者只要再读一读焦仲卿妻的这一段苦诉的文字,便会感到,不但她没有从丈夫身上感到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这段话也是冷冷的,没有流露出对丈夫的爱这绝不说明她的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她对自己的表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焦仲卿阿母谓府吏……再拜还入户这里,我们知道,焦仲卿为维持与刘兰芝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企图用终身不娶遏止母亲,但他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当母亲槌床大怒,指责其公然在母、妻之间偏袒妻子的时候,他便无计可施了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在于他自己到底认为谁是谁非当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益。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即使这种束缚也说明焦仲卿对其妻的爱没有那么强烈爱情与一般的同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其可以失去理智而狂热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上,恰恰正是这种激情的形式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特别是在爱情的愿望实现受阻的情况下对焦仲卿,他的妻子是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的,这不仅仅因为他对母亲的态度,而在于他的软骨病,在于他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唯诺诺的奴隶性,甚至也包括他在其妻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窝囊态度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里,包含着她对丈夫何等的蔑视呵!她根本没有提到他丈夫在其中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会发挥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虽然是一句安慰妻子的话,但却是一个自居于卑屈地位的弱者的安慰话在这里,他有意无意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并且为自己的失职找到了辩护的理由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但在他的妻子的话里,即使在他自己的话里,他自己也总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名词,这反映了他在世界上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卿但暂还家……慎勿违吾语”,很可能有的读者当真把这里的话视作焦仲卿对他的妻子的爱情表现,如若如此,可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
下文我们看到,甚至连他的妻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没有把他的这席话当作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实际上,这些话除了有点安慰他的妻子的意思外,只是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支配下说出的一席空洞言词他根本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些话的实际价值,他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挽救这个被毁灭了的婚姻他只不过临时找了几句话来安慰妻子也安慰自己罢了对这一点,他的妻子是再清楚不过了:“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这是何等冷峻的语言啊!在结婚之后的岁月中,她辛苦操持、守节尽礼,仍难以避免被驱遣的命运,现在已被驱遣归家,还有什么可能被重新召回呢?焦仲卿妻这段话实际揭露了丈夫的话的自欺欺人的性质在这里,透露着她对丈夫的极端的失望,表现着她对丈夫的绝对蔑视,并且也是她有意刺伤丈夫的心的一席话但在此之后,她的心理又发生了一个突变正是在她道出了这个婚姻无可挽回的实情之后,正是在她意识到而人即将分离的结局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懦弱、无能的丈夫感到真正的同情了她开始可怜他,因为他到底不是她自己被遣的主使者,他到底没有虐待和欺负过她,并且是真诚希望维持与她的婚姻的即使这时,焦仲卿妻仍然并不是真正爱这个无能的丈夫,但她安慰这颗懦弱的心灵的愿望却是真诚的。
她的同情与焦仲卿对她的同情并不一样,焦仲卿这个懦弱的灵魂只想找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焦仲卿妻这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子却是在正视事实的前提下用真正的宽恕和谅解对待他妾有绣腰襦”以下的话,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真正的安慰,表现了她对他的真正理解她使丈夫感到她对他并不是绝情的,两相对比,我认为焦仲卿妻这个人物是光彩照人的出门登车去……二情同依依在这时,焦仲卿夫妻在精神的沟通上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也是很强烈的,两个人的实际分离和两个人共同的受压抑的境遇使他们的精神都感觉到了震动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焦仲卿在这时说的这段话仍然重复着“报府”“还归”之类的话,说明他还不可能找到挽回残局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时的话却不再是模糊的敷衍和空洞的安慰,而表现出了一种真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表现这说明当妻的悲剧已成事实时,他的懦弱的灵魂到底迸发出了一点有力有光的东西,这种真情实感也在焦仲卿妻的心灵上得到了呼应在此之前,她是从未向他诉述过自己内心的真实痛苦的,因为她厌恶丈夫那种没有独立人格的窝囊相当丈夫表现出了真诚的感情时,她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了因此,我们说他们这时候很可能萌发着一种属于爱情的东西,不是没有心理根据的。
但在同时,两性爱情的发生,是在两颗自由的心灵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的时刻,两性才会产生灵肉一致的那种感情,而现在的焦仲卿夫妻都首先沉入到了困难的感受当中在困难中产生的情感更多的是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是同性关系中也常常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关系、同病相怜时的彼此同情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把婚姻前提下的两性感情当作主要描写对象,故而更多地描写夫妻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五四”后人们往往便把这种友情与西方的爱情等同起来在《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这段描写里,有多少属于两性间的爱,有多少属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友情,是极难分辨的 《孔雀东南飞(并序)》与其他爱情诗的一个显著不同点在于:它没有二人分别之后描写二人间的思念之情,作者接着便以大量的笔墨叙述焦仲卿妻的婚姻过程,这说明了以下两点:一、作者始终着眼于主人公的婚姻关系,而并非情感联系二、从情感联系而言,焦仲卿夫妻间一直处于“相见日常稀”的状况,并且二人之间没有撕扯不开的亲密感情,故这时焦仲卿妻更关注的是娘家人对她的态度如果娘家人不把她视为累赘,她原本是可以平心静气地等待丈夫实现复婚三、焦仲卿在夫妻分离中感到的,主要是良心上的责备,是妻子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
故而分离后他感到的不是失去妻子后的孤独、寂寞和痛苦,而是如何实现复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宁而在这时,他仍难有违抗母亲意志的勇气,所谓报府求归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在走投无路时设想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故他现在仍然是束手无策、空自悲哀的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遵守诺言的情义关系,不是失恋关系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焦仲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