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44703798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0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窦桂梅: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窦桂梅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的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本报记者茅卫东)  窦桂梅:关于语文教学的纷争很多,莫衷一是就目标而言,工具性、人文性之争是最激烈持久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语文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而语词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疆域和思维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关怀和生活情愫,语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下来,语文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是母语的特质决定的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的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等因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最应该给学生的还是语文学科知识因此要分析梳理承载这两者的是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但工具性和人文性论者都遮蔽了这样的问题工具论者,没有界定出哪些知识是真知识,哪些知识是伪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何处,其合法性依据是什么,如何有效传授等等而人文论者则往往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但对人文属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又缺乏必要的梳理,对人文性究竟如何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厘清。

      这几年,我倡导的主题教学,就是有目的性的一种矫正这里的“主题”不是我们以往习见的思想教育等理解,我倡导的主题教学是交际工具与人文情怀的合一,而不仅仅是统一统一像是拧在一起的两股麻绳,即便合而为一,但给人的感觉却常是貌合神离合一则更多了一份水乳交融,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教学的媒介是语言,文本中的“主题”本身就是语词,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个人的语词有多丰富,可能视野就有多广阔,一个人掌握了多少语词,就相当于掌握了多少个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密码所以,我们提倡的主题教学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的来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庄稼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也就说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水仙花”——追求、文学的审美洋溢其中,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显现出来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为了打好这两个底子,这几年围绕主题教学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

      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好”里面体现着的是一个个主题即这“好”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把语文散乱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整合了起来——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素材、结构、语言若说是“一篇好文章”,素材一定是真实、充实的,而不能是虚假、苍白的;语言一定是顺畅的、明丽的,而不是粗俗的、零乱的;结构一定是完整的,合理的,而不是拖泥带水,头重脚轻的而所有的这些须指向主题——主题是生命与思想的灵魂好文章的标志,是主题走向了光明的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一幅好口才”,“一手好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里面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可见,“三个一”的质量目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具性的问题 也许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语文学科知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语文知识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才能既理解这个世界,还能欣赏这个世界语文教育理应是幸福完整的可见,学生要有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慢慢的才有文学,文化的积累,民族情感的积累。

      舍此,我们何以能够培养出富有民族精神、生命意识、平民情怀的一代新人?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窦桂梅: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原点很多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丢失了我刚刚从乌克兰回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那些人虽然落后、贫穷、艰苦,但他们身上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那种散发出来的团结、奋发、乐观的气质,困难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彼此温暖,那些纯朴的、感人的、娴静的、灵性的友爱,深深打动了我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我们才是真正贫穷的人,才最值得怜悯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教育是立人的,忘记了教育中民族精神才是我们的魂魄,一旦我们丢失了教育之魂,我们的教育就难免形销骨立早在十年前我就提出——语文教育,要为生命奠基如何为生命奠基?我提出了“三个超越”,曾引起一定反响超越教材”强调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超越课堂”强调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更是学生的教科书;“超越教师”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搀扶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最终让师生成为友人和伙伴,朝着陶行知说的“师生合作,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的理想境界进发。

      所有超越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当然,超越是无止境的儿童在发展,母语学习和教育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化,任何超越都需要再超越,否则就只能是固步自封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关键还要看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而言,在超越中所积累的知识,能否成为活性知识而非知识的碎片?能否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链接,重新建构、整合并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精神血脉?也就是说,面对儿童越来越少的语文学习空间,我们能否找到帮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提高语文素养,深化情感和涵养智慧的教学方式呢?以我个人的追求,如何从新课程观的高度,在“三个超越”上又有所超越,从整体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能够更好实现“三个超越”的“抓手”是什么?也许最大的困惑还不是来自外部,批评的声音、条件的限制,都可能成为超越与创造的动力但,人不是完人,更不是神迫在眉睫的是自身素养的提高,还需要环境支撑,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的引领现在,不少教育专家、教研部门、科研部门都很忙,但结果恐怕是从理论到理论最后留下的是书中的印证。

      有多少人能细心深入关注一个小学教师的实践?我还算幸运的,其实有更多的老师的经验没有被挖掘,被保护我们这些小学老师不容易——既要有实践能力,又要有研究意识,既要想得到,又要做得到,更要写得到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窦桂梅:我觉得现在小语教学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学科知识目前,各种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充斥的文章,所写的大多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经验,很少有对学科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就是说,我们更多地时候是麻木毫无辨析地接收了这些知识,然后转手卖给学生可以说,当前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现在还存在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底蕴不厚,情趣不多,教学乏味但凡听语文课,一般人都能说些什么,都敢指手画脚原因就是大家觉得语文不就是认字、说话、写作文嘛!每个成人不都会写字,都能说话嘛!岂不知,语文教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说清楚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没能上出语文味,没能让学生在母语的大观园里如痴如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还不会写文章,这样的老师“空手套白狼”教儿童作文,岂不是让学生看不起?由此,造成这样一个怪圈:语文课,学生三五天,甚至一个月不来,也看不出什么落差。

      想想看,如果学生遇到一位专业素养强的语文教师,耽误一天,就让他觉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追随这样的老师几年下来,不说语文课,单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受益良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专业高度,谁还敢对你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为什么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让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我们就乖乖地听从?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对我们,没有达到对医生那样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准没有让人家觉得放心满意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学当作一门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是前提在清华附小,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融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