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doc
10页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检测卷(二)隋唐宋元时期封建文明的成熟与繁荣(3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洛阳期末)《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2.(2013·临沂模拟)从中外朝的设立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中枢政治体制变迁的规律是( )A.内廷机构不断放大、外迁与疏远B.机构变动频繁,造成冗官冗政C.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斗争长期化D.皇权不受约束,君臣关系复杂3.(2013·云南模拟)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簿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军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4.“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5.(2013·丽水一模)唐朝赵璘《因话录》载:“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以川途之难赍(携带)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①在流通领域产生纸币 ②入川交通不便③出现接收汇兑的机构 ④蜀地印刷事业的发达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2013·宿迁三模)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7.(2013·黄冈二模)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8.(2013·三明模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表明( )A.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9.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10.(2013·顺德期末)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11.据说,长沙岳麓书院这副对联(下图)的上联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并结合特定场合,为其选择一个横批( )A.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弘扬王道12.(2013·日照二模)在探讨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影响的学习活动中,某同学制作了如下学习卡片。
其中内容比较恰当的是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⑥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3·黄冈期末)(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国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钱穆《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1941.11)材料二 张君劢认为(钱穆)“既论传统政治,不先明辨主题之君主之性质,乃以宰相等制充塞其间,此乃忽略主题之重要性,不合于逻辑者方法者”……在中西交通后,与其求彼此之特殊,不如求彼此之会通,应以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西政治同、异之处,而不能以相异之处来拒绝使用现代学术方法而自处世界潮流之外……“吾读钱著深入有所感者,其书名曰‘传统政治’,意在探讨旧历史之真相,然其衷心所崇拜者,实为现代西方政治。
其称宰相为副皇帝者,以西方责任内阁总理为背景者也;其称士人政府为平民政府者,以现代人民参政为背景者也……“钱著之传统政治,非历史学也,乃政治学也”……“钱氏胸中先有成见,乃采其合于己者,作为历史之真相”——邓丽兰《张君劢与钱穆关于中国传统政治之论争》材料三 1996年,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在讲授《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时,曾经分析过我国历史上政权结构和主要制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对此也有同感他在讲稿中专门谈论过“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五千年”的道理——《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和理由,分析其主张在当时的重要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君劢批评钱穆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看法的理由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政治制度6分)14.(2013·宁波二模)(26分)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思想家的讲学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图2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421.28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6318.59——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 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唐晓明《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1)根据材料一图1,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经济、思想、科技条件10分)(2)根据材料一图2,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书院与近代书院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据材料三分析宁波能在浙江率先创办新式书院的文化因素10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皇帝的敕令,要先经过中书省的决策和门下省的审核才能有效,体现了唐代统治中枢机构内部权力分工、相互制衡的特点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特点与趋势的准确理解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君主为了防止外朝权力威胁皇权,往往从身边的侍从中提拔亲信委以重任,导致内廷机构不断放大,待到内廷权力过大时,就被逐渐疏远3.【解析】选D材料信息反映,三司掌管“日生烦务、常程计度、簿书期会”,而“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体现了宋代国家政治机关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变式训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解析】选A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分析,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4.【解析】选A由“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知,行中书省设立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解析】选A材料中“惧以川途之难赍(携带)也”,揭示了入川交通的不便;“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则体现了当时已经出现接收汇兑的机构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商人与政府间的商业活动,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府对商人政策有所改善,对商人有所重视,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7.【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长安城布局整齐,且晚上实行宵禁,本质上说明这一时期城市仍然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尚未完全凸现,故选C。
8.【解析】选D由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意思是进行商业活动而聚居在一起的人,如果人口规模达不到县的规模,则可以设立城镇,综合分析选D方法总结】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宋代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10.【解析】选C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认为理(即儒家封建纲常伦纪)是万物的本原但探究天理的途径是不同的误区警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明显的不同:一是从对宇宙的构成看,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理先而气后,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是从道德主张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11.【解析】选A选项中的“格物致知”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观点,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则体现了董仲舒的政治思想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涉及的内容有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重视个人气节修养和历史责任感、积极入世的观念、重视集体利益、提倡中庸之道的思想13.【解析】本题以钱穆和张君劢对中国古代政治的不同观点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的提炼归纳材料信息及论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立足材料中的“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这一信息归纳;第(2)题,要立足材料二,从逻辑错误、研究方法及理论范畴等方面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