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探究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详解及事例.docx
7页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探究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详解及事例*穆勒五法(Mill's Methods)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五种归纳推理方法,用于探究因果关系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各方法的核心逻辑及区别:一、求同法(契合法)定义:在多个出现相同结果的场合中,寻找唯一共同的先行条件,该条件可能是原因公式:场合1:A、B、C → 结果 X场合2:A、D、E → 结果 X场合3:A、F、G → 结果 X结论:A 是 X 的原因案例:•甲、乙、丙三人食物中毒,症状相同调查发现:甲吃了汉堡、薯条、可乐;乙吃了汉堡、冰淇淋、果汁;丙吃了汉堡、蛋糕、咖啡•共同因素是“吃汉堡”,因此推测汉堡是食物中毒的原因核心特点:从“异中求同”,仅关注共同条件,不考虑差异因素二、求异法(差异法)定义:比较结果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若唯一区别是某一条件存在,则该条件可能是原因公式:场合1(有结果):A、B、C → 结果 X场合2(无结果):B、C → 无 X结论:A 是 X 的原因案例:•医学实验中,两组志愿者:实验组注射疫苗(A),并暴露于病毒(B、C)→ 未感染(X);对照组未注射疫苗,暴露于病毒→ 感染。
•唯一差异是“注射疫苗”,因此疫苗是未感染的原因核心特点:从“同中求异”,通过对比有无某条件来锁定原因,可靠性高于求同法三、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定义:结合求同法和求异法,先在正例组中找共同条件,再在反例组中验证该条件是否缺失公式:•正例组:A、B、C → X;A、D、E → X;A、F、G → X•反例组:B、C → 无 X;D、E → 无 X;F、G → 无 X结论:A 是 X 的原因案例:•研究植物开花的原因:正例组(开花植物):阳光充足(A)、不同土壤、不同水分 → 开花;反例组(不开花植物):阳光不足、其他条件相似→ 不开花•共同条件“阳光充足” 在反例中缺失,因此阳光是开花的原因核心特点:通过两组对比强化因果推断,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四、共变法定义:当某一条件发生变化时,结果也随之规律性变化,则该条件可能是原因公式:场合1:A₁、B、C → X₁场合2:A₂、B、C → X₂场合3:A₃、B、C → X₃结论:A 与 X 有因果关系案例:•研究温度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温度(A)升高 10℃ → 体积(X)膨胀 10%;温度升高20℃ → 体积膨胀 20%;温度降低10℃ → 体积缩小 10%。
•体积随温度变化而规律变化,因此温度是体积变化的原因核心特点:关注条件与结果的量性关系,适用于可量化的因果分析五、剩余法(残余法)定义:已知某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排除已确认的因果部分,剩余部分也存在因果关系公式:已知:A、B、C → X、Y、Z且:B → Y,C → Z结论:A 是 X 的原因案例:•天文学中,发现天王星轨道异常(X、Y、Z):已知其他行星引力(B、C)可解释部分轨道偏移(Y、Z),剩余偏移(X)由未知行星(A)引起,最终发现海王星核心特点:通过排除已知因果关系,推断剩余因素的作用,常用于科学发现中的未知因素推导六、五法核心区别对比表方法逻辑核心案例特征局限性求同法异中求同:找共同条件多场合结果相同,唯一共同因素可能忽略隐藏共同因素,易受巧合影响求异法同中求异:对比有无某条件两组场合仅一条件不同,结果差异显著需严格控制变量,适用范围有限求同求异并用法正例求同+ 反例求异正例组共现某条件,反例组缺失该条件需足够案例支撑,避免样本偏差共变法量性关联:条件与结果同变条件变化导致结果规律性变化仅适用于可量化关系,需排除其他变量干扰剩余法排除推导:减去已知因果剩余部分复合现象中排除已知因素,推导未知原因依赖对已知因果的准确认知,适用于复杂系统总结穆勒五法通过不同的归纳逻辑探究因果关系:求同法和求异法是最基础的对比方法,共变法关注动态关联,剩余法用于复杂系统的排除推理,而求同求异并用法则结合前两者增强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常需结合多种方法以提高结论的准确性,例如科学实验中常用求异法控制变量,同时用共变法分析剂量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