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统计指标与创新政策需求适应性研究.pdf
2页河南科技2010.1上一、 科技统计指标发展概述科技统计和指标的发展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和指标研究以R&D测度为起点, 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受到广泛关注到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世界各国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政策逐渐演变为创新政策为了满足对创新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需求, OECD (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于1992年发表了第1版 《技术创新手册》 , 即 《奥斯陆 (0510) 手册》 , 提出了关于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导原则, 这套方法随即在欧共体创新调查中得到成功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由追求数量扩张向节省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的效益型增长转变, 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大规模的调整, 传统产业趋于萎缩,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为适应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 国外有关专家提出了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状况, 并由此反映科技进步带来的宏观经济效果二、 我国科技统计指标的发展我国科技统计和指标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开展的全国科技普查, 为我国科技统计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被称为我国科技统计的奠基石之后, 科技统计逐步向全社会综合统计发展, 国家统计局建立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 在已有的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科技统计的基础上, 将范围扩大到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 农业和地质水利业、 医疗卫生业、 小型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技术园区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科技经费的大幅增加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科技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996年, 我国开展了6省市的技术创新调查; 2000年, 我国开展了全国R&D资源调查, 特别是全国R&D资源调查, 获得了全国比较完整的基本科技统计资料及覆盖我国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科技投入数据在此基础上, 使得我国科技投入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 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为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供了依据同时, 对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被称为科技统计的里程碑这一时期, 我国的科技统计基础建设明显加强, 科技统计的信息、 咨询、 监督职能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国的科技统计由主管统计的国家统计局、 主管科技的科技部和主管教育的教育部共同负责实施, 于1983年底出台了统计法, 对统计的项目、 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统计资料的管理与公布, 统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统计的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规定。
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也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宋健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科技统计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了科技统计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支撑, 邓楠同志撰文强调科技统计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也从理论上对我国的科技统计指标及统计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三、 我国的创新政策与科技指标的适应性研究所谓创新政策, 是以促进创新产生、 利用和扩散为目标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和从目前国际上成功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经验看, 创新政策体系在弥补市场失灵、 建立创新网络、 营造创新环境、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使国家创新系统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关键现阶段系统地描述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 , 整个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财税和金融政策、 产业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4个方面新政策告别了以科技计划和项目的形式促进创新的传统做法, 其具有4个特点:一是把自主创新已经摆在了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位置; 二是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解决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不协调; 四是政府强调了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来引导企业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2020年) 》只是指导性的创新政策, 以此为指导建立健全合理的创新政策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的科技统计指标虽然大多是在引进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科技统计的方法、 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由于我国统计体系及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科技统计指标还不能适应我国创新政策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现在的科技统计指标还不健全, 不能指导我国创新政策的制定我国过去的科技指标体系是建立在机构、 部门分析的基础上的, 比如政府做什么, 企业做什么, 哪个部门经费多少等现在科技统计和指标要从原有指标体系向描述创新体系的指标体系转变, 重点研究创新体系内各个功能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知识的流动及合作是创新系统取得成效的基础我国现有的科技统计指标还不健全, 如, 没有设计和统计能够有效度量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 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等的指标与OECD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相比较, 我国的科技统计指标和数据还不能反映专利的合作, 不能反映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易、 知识产权、 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等, 不能反映公共部门怎样支持和激励企业R&D、 部门之间合作模式的指标等。
2.很多科技统计指标还没有细化, 影响了科技统计指标和数据用于政策分析的效用以我国的R&D指标为例, 首先, 我国只是简单调查R&D指标的大小, 没有统计R&D资金的流动情况的科技统计指标与创新政策需求适应性研究河南科技大学朱选功郭新宝靖恒昌科技统计 STATISTICS52河南科技2010.1上关联信息; 其次, 我国科技经费与R&D经费之间的关系不清楚, 科技经费用的是UNESCO定义, R&D经费用的是OECD定义, R&D经费是否是科技经费减去劳动力成本、 固定资产、 材料费, 不是很清楚; 再次, 对国外 R&D 经费流入也没有设计统计指标在OECD国家, R&D经费来源有4部分: 一是政府, 二是企业, 三是私人非营利机构, 四是国外投资像爱尔兰、 英国、 法国、 加拿大等国家, 国外投资占R&D的经费比例相当高, 有的达到15%我国目前来自国外的R&D经费不多, 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条件的改善, 国外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研究机构投资的增加, 国外对我国R&D的投资肯定会扩大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吸引国外对国内R&D的投资, 我国努力吸引外国投资, 而外国投资的技术含量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需要有相关的统计资料。
3.有些科技指标没有与国际接轨, 不能用于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比如我国科技统计的产业研究开发强度指标, 该指标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该指标国际上通常都是用企业R&D占工业的增加值的比重来计量, 而我国却用全社会的R&D经费占全社会的GDP的比重来计量四、 我国开发科技统计指标的方向从国际科技统计指标的发展来看, 科技统计指标在20世纪50年代只关注R&D, 60年代之后就引入专利、 技术收支平衡, 70年代至 80 年代又引入高技术产品、 论文、 人力资源和创新调查20世纪90年代, 政府为了促进创新而用了很多政策工具,增加了很多指标来理解创新的过程, 指标越来越复杂在20世纪90年代还增加了企业的兼并和收购、 风险投资、 生产率、 投入产出矩阵、 信息通讯技术、 无形投资、 公众对产业技术的支持、 政府对产业技术的支持、 生产技术的调查、 创新的调查这些复杂指标中某些指标是比较成熟的, 比如 《弗拉斯卡蒂手册》 、《专利手册》 使用的指标等等政策需求的变化的方向就是科技统计指标的开发方向从我国创新政策的变化趋势来判断, 我国科技统计指标的开发方向将会有以下3种情况。
1.开发度量风险资本科技活动中的指标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风险资本、 金融问题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风险投资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很多国际组织在收集风险资本的数据在我国现阶段, 风险资本投资与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政策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向2.开发有关衡量知识的指标我国正在加快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本质上是国家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必然反应现代经济中, 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知识对经济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超过了劳动和资本, 成为最重要的投入 关于知识的指标, 国际上目前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现在还只包括三个指标: 对R&D、 高等教育和软件的投资3.开发与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有关的指标这些指标要能够描述知识社会知识扩散的驱动力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与产业的关系, 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 技术转移, 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 科技人力资本的流动性H K一、 企业科技创新测度国内外研究现状1979年,德国首创企业技术创新调查, 从此德国每年都进行该项调查,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美国、 意大利、 芬兰、 挪威、 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在1979年—1989年间开展过技术创新调查。
比较起来, 最有影响的技术创新调查要数德国和意大利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于1965年起组织对科学技术活动, 特别是研发数据的系统收集、 分析、 发表及标准化工作, 在1978年通过了 《关于科学技术统计国际标准化的建议》 之后, 1984年又发布了 《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 , 将科技活动划分为研究与发展、 科技教育与培训、 科技服务 3 个部分UNESCO在科技指标工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早注意到科技统计与一般社会经济统计的协调1992年, OECD出的 《奥斯陆手册》 总结了OECD各国创新调查的经验, 但由于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难以对研究型企业做出准确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评价国家的科技能力而设计, 因此无法应用于企业层面由此, 可以看出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测度研究才刚刚开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其他的研究成果只能借鉴, 不能直接采用以科技创新调查为基础的企业科技创新测度研究对各国仍是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至今并不存在可供参考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科技创新调查在OECD和UNESCO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地区、 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 更能符合我国实际,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调查中都回避了管理这个难以统计和量化的重要问题。
2004年, 国家科技部针对企业创新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 这次调查为抽样调查, 每省调查企业数为10~20家, 调查对象为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 民营科技企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献强王丽 洛阳市科技局郭先瑞基于创新评价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研究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