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宝藏之统计专刊.docx
5页国家宝藏——统计专刊战上海博物馆的朋友给小编介绍这件国宝的时候,小编还一时转不过弯来,这和我们统计有什么关系?战国商鞅方升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它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大一统,才开始统计发展的步伐朋友的解答让我恍然大悟,接受这件宝物入选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在于汉承秦制全国标准后,人口统计、经济普查也开始随即进入大发展时期商鞅方升,测粮食的器皿,讲“吃饭”的故事:以吃饭为例:一个士兵在雍城当兵,标准伙食是米面一斤,他吃得非常饱过不久,给他调动了,调到平阳当兵,米面一斤吃不饱了,而且肚子还挨饿,怎么回事呢?因为计量器不一样,雍城的一斤到了平阳可能只有八两,没准儿成三两了标准不统一,吃饭都成吃亏了有了商鞅方升,就有了一个统一度量的标准,这就解决了待遇不一样的问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征收赋税、每亩上交多少粮食就用商鞅方升来度量因此,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到秦始皇当政时,就一统中国了后来始皇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自此,人口统计、经济普查也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 人口户籍向来是治国者首宗大事明朝户贴可是国际认证最早的人口普查记录明朝的户口本,闪亮登场明朝的户口本比现在的户口本要详细得多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命令天下脱籍的百姓限期自首,并在全国开始人口调查,正式推行户帖制度户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丁口、名岁等基本情况11年后,又开始编制户籍黄册上面写有姓名、籍贯、家庭财产状况等因为送户部的册子是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为黄册另外,明代洪武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鱼鳞图册制度,其作用是确认业户土地产权,确保官府田赋征收后湖黄册库是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现已在旧址上修复 国家宝藏第二期,撒贝宁带着云梦秦简,讲述了中国律法的发展史其实我们统计的发展也在简牍中可以看到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8)的年号。
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至120字,竹简每枚30字至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这类简牍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及有关事项形制除少量的木牍外绝大部分为竹简可谓是早期初具规模统计类型的文字记载其实这种记载可以追溯至西汉之前早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中,就有大量算赋、口钱等数量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