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地球运动(单元解读) 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28页TITLE TITLE第一章 地球运动010203目录分 节 内 容 解 读 教 学 策 略 单 元 内 容 解 读01第一部分单元内容解读内容内容内容一、课标解读主题主题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示意图,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结合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及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示意图说明昼夜更替的成因,并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地方时、区时、日期范围的有关计算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结合演示实验,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通过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观察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原因;能够运用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结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解释五带的形成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是开启学生高二地里学习的第一课从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看,选择性必修一所关注的“自然地理基础”是必修一的进阶升华,即针对同样的主题内容,必修一关注现象,必修二需要上升到成因的分析。
本节课主题是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是对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成因探讨从选择性必修一来看,本节内容可谓是整测内容的“起点”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能量交换、物质循环的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之后内容的前提从本节文字或知识内容结构来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重点在于运动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此二者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而黄赤交角的重点又落在由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移动上从本节可的图像系统来看,本节课图像由景观图和示意图构成,但正文部分均为示意图这跟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有关,无论是地球自转、公转、还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均是学生肉眼无法观测的现象,只有通过空间示意图进行阐述但是由于这些示意图是平面、静止的,因而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现代新及技术以及实验演示加以辅助二、内容分析-地 球 的 自 转 和 公 转 在第一节学习了地球运动特点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本节详细阐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是本章落实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重点分析“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这条“内容要求”,我们可以做以下理解。
其一,课程标准笼统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其二,课程标准既然要求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就 是要求通常理解的各项地理意义都需要学习其三,本条“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对地球运动的每项地理意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某项地理意义形成的原理或时空分布规律其四,本条“内容要求”明确学习的方法是结合实例,即要求学生能够用实例说明或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从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来看,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已有初步学习,但是只要求说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更替、五带高中阶段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进步学习以下两方面内容其是时区划分及区时计算,这是理解地理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以及人们为交流、使用方便而实行的分区计时办法其二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学习而言言难度较大,但是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基础二、内容分析-地 球 运 动 的 地 理 意 义三、本章知识结构01第二部分分节内容解读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标解读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建议通过示意图,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一、课标解读利用地球仪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征进行归纳。
1、黄赤交角-通过课本示意图或者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找到黄道平面,再找到赤道平面,据图分析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结合图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完成太阳直射点的学习,教学中先交代清楚什么是太阳直射点,为后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奠定基础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该知识点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也可以采用地球仪等教具模拟演示进行4、设置活动,引导学生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训练学生图文转换、空间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结合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3.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4、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和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影响地重复学习,又要考虑到本节内容与后续章节的知识关联,不能无限地深化拓展本节教学可以遵循“模拟演示一规乐思考一特征归纳”的教学思路展开。
首先,利用地球仪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模拟演示时可由简人繁,层层推进,先单独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同时演示自转与公转其次,每次演示时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例如“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不同纬度的城市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吗?它们转过的距离-样吗?”最后,引导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征进行归纳,可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主要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不能简单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标解读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明确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日等相关概念2、组织学生讨论,适当展示其他天体的昼夜交替周期,启发学生思维,最后得出结论: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有利于地球生命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人类作息的参照周期3、结合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动脑,达成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昼夜更替的成因,并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标解读计算问题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真实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地方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和日期变更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地方时、区时、日期范围的有关计算该部分教学内容不是本节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可以展示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地理现象,如气旋卫星影像,让学生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即可,教学中不需要深入讲解其形成的成因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1、演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观察不同日期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2、阐释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结合演示实验,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1、教学中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强调正午太阳高度概念的三个要点:特定的时刻、区域位置、数值范围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绘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示意图通过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观察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原因1、列举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解释其中相关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解释能力,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对四季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握四季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关系,强调天文四季的概念,适当补充气候四季的定义。
2、让学生动手查阅北温带有关四季的数据表格,通过数据的填写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当地四季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示意图,认识五带的划分依据,引导学生理解五带和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的关系;展示五带的景观图片,感受陆地表面的空间差异,体会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球运动的关系结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解释五带的形成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演示实验,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通过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观察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3.能够运用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结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解释五带和四季的划分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昼夜交替与时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交替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计算时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本节教学总体可以遵循“情境感知问题分析-实验探究拓展应用 的思路展开首先,利用美国先进战斗机导航失灵等情境,提出核心问题一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然后,细分具体的问题-昼夜交替 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对每一个问题要闸明它的概念,描述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利用地理实验的方法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总结规律最后,要拓展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计算时差、绘制太阳高度分布图、认识二十四节气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运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建议01第三部分教学策略01教具模拟演示法教学策略 将现实的地球运 动转化为模拟的地理教具动态演示,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视角下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建立空间概念,才能把握地球运动的空间特征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地理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从不同观察角度来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在教学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关 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时,都可采用地理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简便易行,既可以由教师模拟演示,也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学效果较好0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教学策略 相较于地球仪等直观教具的演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动画演示更加科学、精确和直观,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局部放大显示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因为人为操作产生误差而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演示的效果较好。
03绘图法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公转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等示意图,这是训练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最佳途径运用绘图法教学的优点很多:一是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便于理解记忆;二是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也是要素特征的综合表达过程,便于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三是通过静态示意图的绘制,展示地球动态的运动特征,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事象静态的相对性和动态的绝对性,并通过自转、公转复合图的绘制,理解地球运动的复杂性04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策略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分析地方时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若将这些计算与图形相结合,就会使难于理解的公式图形化,有助于学生把握计算的本质例如,时区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点区时士两地区时差(所求点在已知点东侧用+,西侧用一),教学中可借助数学中的数轴数形数轴中心为0时区,右侧为东时区,左侧为西时区,计算时可把时区数标在数轴相应位置上,便可得出两个时区的东西位置关系以及时差数,从而将计算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