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熊式辉主赣时期江西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docx
17页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熊式辉主赣时期江西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摘要 熊式辉主赣初期,出于“交通清共”的初衷,他采取的多项措施促使江西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江西由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国公路建设的后进者一跃而为抗战时期的先进者在此基础上,江西汽车运输业迅速崛起并走向勃兴,地方工业化和市场化也走在周边各省的前列,城乡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熊式辉主赣时期,江西地方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使其有别于全国其他各省,而成为民国经济建设的新星 关键词 熊式辉主赣,公路建设,经济现代化 交通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衡量指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即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今后宜举办之经济建设,厥为交通与水利盖此二者,为农业与工业开发之基本条件”熊式辉主赣以后,在秉承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建设的思想上,面对遍布全省的革命烽火,很快确定了“交通清共”的政策,江西交通尤其是公路建设由此得以迅猛发展那么,民国江西交通建设概况到底如何?对地方经济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另外,作为民国时期江西任期最长的最高行政长官,熊式辉无疑是近代江西社会转型中至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的关注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
本文即以公路建设为视角,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 一、熊式辉主赣与江西公路建设概况 江西公路建设开始于20世纪初1909年,两江总督张人骏与江西巡抚冯汝骙,鉴于上下庐山游览的中外游人日益增多,拨省库银5万两修建九江至庐山公路,翌年完成九江至庐山南麓莲花洞一段长约13公里的公路,旋因清廷逊位,公路未能续建;1915年,该路开行客运汽车尽管九莲公路开创了江西公路修建的历史和江西汽车运输的先河,江西也因此路的修建而跻身中国公路建设的先行省份之一,但可惜的是,此后的十几年中,江西公路建设毫无进展江西第2条公路——南昌至莲塘公路(公里),直至1928年才建成通车可以说,民国肇始以来的近20年中,由于历任江西主政者的无能与短视,使得江西由清末的公路建设先行者变成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后进者1930年,江西公路可通车里程只有130公里,而周边各省最短的浙江也有公里,安徽、湖北、福建、广东均在1600公里以上(见表1)与周边各省相比,江西是个不折不扣的公路建设落后省份 这种情况随着熊式辉主政江西而改变1931年底,熊式辉宣誓就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由此开始了其10年的主赣政治生涯。
面对日益汹涌的革命烽火,熊式辉深感“以前剿匪工作,在军事方面往往因为交通阻塞,感着许多困难”,因而在其就职答词中,将“修筑公路”作为三大急务之一;1932年初,他进一步将“交通清共”政策列为其五大施政方针之一熊式辉还确立了快比慢好、多比少好、贱比贵好三个公路建设原则,以保证全省公路网的快速建成 与此同时,熊式辉采取了多项措施切实落实上述政策 一是提升江西公路处行政级别,明晰其职能1932年1月,熊任命原江西公路处长、公路专家胡嘉诏为江西公路处处长,具体执行“交通清共”,并批准从1932年2月起,公路处“呈省府公文,免经建设厅核转,准胡嘉诏列席省务会议”此后,公路处实际上与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厅处于同等地位同时,公路处在原有“4科1室”(车务科、工务科、总务科、财务科、秘书室)的基础上,增设总工程师室,办理全省筑路工程一切事宜;将原财务科改组为会计主任室,实行会计独立;组设购料委员会,负责全省工程材料和汽车燃料、材料的采购供应;各科室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办事效率大为提高1938年,公路处进一步进行了改组,大大加强了公路养护管理和整修改善工作 二是扩充测量队1932年3月,原公路处测量队改为工程测量队,下设3个测量组,各组可独立承办工程;1934年1月,因业务量巨大。
增临时测量队7组;2月,由南昌行营电调全国经济委员会、扬子江经委会及京沪铁路等单位的8个测量队支援江西 三是强化基层筑路机构职能督促各县成立筑路委员会,积极开展筑路工作;从1932年至1933年,先后组设赣闽线、赣湘线、赣粤线、赣闽线总段工程处,领导本处公路修建事宜;1938年至1940年10月,为适应战时需要,组设军事工程队 四是全面组织筑路力量不仅大量征用民工筑路,而且利用兵工修筑吉泰路和赣南各线公路,1932-1935年,兵工筑路共公里另外,还雇工筑路 五是筹措和保障筑路经费熊式辉呈准财政部,恢复在江西加收“一·五”盐附捐作为筑路专款;1932年11月7省公路会议以后,全国经济委员会决定,对江西境内国道干支线的修筑“拨借”40%的工程费(名为拨借,实际并未偿还);奉令成立的随军筑路队,其经费由南昌行营补助50% 据统计,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1932-1937年,江西公路处共得到筑路经费万元,实际花去万元另有资料显示,熊式辉10年主赣期间,共筹集公路修筑经费万元 上述有力措施的贯彻实施,使得江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据可比数据,1933年,江西可通车里程2300公里,一举超过浙江、湖南、湖北3个省,由1930年的末位跃居周边7省(包括江西本省)第4位;1934-1937年,江西可通车里程稳居周边7省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1937年,江西可通车里程6347公里,是浙江、湖南省的2倍左右,超过福建、湖北XX公里上下,超过安徽近900多公里(见表1C栏)。
另据国民政府交通部档案资料显示,1937年,江西公路通车里程上升到全国的第3位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同江西自身的纵向历史比,1931年底,全省仅筑路公里,而到熊离任前的1942年初,全省修筑公路达到公里,熊任内共筑路公里,这是其接任时的倍,占清末民国40年中江西所筑公路总里程的近92%(均据表1A栏数据计算) 到抗战爆发前后,江西已经建成通达省内外的公路交通网省际公路有汴粤干线(河南郑州经江西通广州,1935年5月江西境内全部建成)、京黔干线(南京经江西至浏阳,1935年8月江西境内全线竣工)、沪桂干线(上海经江西至湖南衡阳,1936年江西境内通车)、赣闽干线(南昌至福建邵武1935年2月江西境内通车)、闽湘干线(福建长汀至赣县段,1938年通车)、武浔支线(九江至湖北阳新,1936年联通)、咸宜支线(宜春至修水,1938年通车)省内公路方面,全省83个县已有76个县通了公路,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省会南昌为中心的全省公路网省内公路网与省际公路 网相互衔接,可通达周边各省 1938年6月以后,日军进占赣北;1939年,南昌、赣北、赣中10余县先后沦陷;1941年、1942年,上高战役、浙赣战役相继爆发。
为适应战时需要,江西省公路处先后新修了几条重要的区间公路: 1,兴国至银坑公路,全长45公里,1938年底通车此路修通后,自泰和到宁都可不再绕道遂川、赣县、于都等地,而自泰和经兴国至银坑直达宁都,缩短运程130公里 2,泰和经三都、永阳、永新至井头公路,全长132公里,1941年2月全线竣工此路修通后,自泰和至界化陇(湘赣交界)可不再绕道吉安、安福、莲花等地,缩短运程65公里 3,江村至分水关(赣闽交界)公路此线沟通了铅山河口镇至福建建阳、南平的交通,新开通了一条赣闽通道 4,南丰至黎川公路,全线54公里此线通车后,意味着由福建光泽到赣南可不再绕道经过资溪、南城,大大缩短了赣闽间的路程 5,宁都经大畲坳(赣粤交界)至梅县公路,1938年修通该线北与鹰界线(由鹰潭经南城、宁都、银坑、兴国、泰和、永阳、永新至界化陇)相连,中与湘赣干线相交,南与粤北、粤东各县相通 与此同时,为配合前方军事行动,江西省公路处组建军事工程队,负责战时公路桥梁的修筑或破坏据统计,1938-1940年,军工队先后破坏公路3837公里因前线公路时破时修,表1显示这段时间全省可通车里程实际减少公里总之,在抗战军兴的特殊年代里,原本四通八达的江西公路网遭受了战争的严重切割,只有江西南半部的公路网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贯通。
二、江西汽车运输业的崛起与勃兴 1931年底,熊式辉在其就职答词中,曾高瞻远瞩地说,“公路修筑成功,在目前固然便利于剿匪军事,亦即为将来发展本省交通和经济的基础,有百利而无一弊”的确,其后建成的全省公路网,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江西经济现代化 表现之一就是江西汽车运输业迅速崛起并走向勃兴随着公路的修建,民国初年,汽车运输业就已在赣鄱大地悄然兴起最早的汽车运输公司是大同汽车运输所,由九江人张谋智1915年开办,主要业务是接送上下庐山的游客此后的年中,区区13公里的九莲路先后开办了九庐、交通等3家汽运公司,汽车最多时达40余辆在浙赣边境上,有常玉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广江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者成立于1928年,由地方士绅倡导筹集资金修筑了常山至玉山、玉山至广丰两条公路,开创江西省民办公路的先河,公司开业时有各种车辆41辆,货运为主,兼营客运;货运实载率在80%以上,营业状况和经济效益颇佳后者成立于1929年冬,效仿前者的成功模式,集股修建了衢广线公里公路,公司开业时有各种车辆12辆;1930年11月至次年10月,每月营业收入高达万元,利润相当可观 尽管民初以后江西民营汽车运输业竞相兴起,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公路建设的滞后,这些汽运公司只能偏居一隅,无法拓展壮大。
192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省营公路运输(由江西省公路处经营)也只能在以南昌为中心的南(昌)莲(塘)、赣粤(南昌至新干)、赣浙(南昌至进贤)、赣闽(南昌至临川)等公路上来回打转;到1931年,全线营业里程不过232公里熊式辉主赣后,随着1930年代国共大规模争战的结束,以及公路网的初步建成,汽车运输业在江西迅速崛起 首先,民营汽车客运业继续营业依照江西省政府的规定,公路干支线客运全部归政府垄断经营,货运则“准许商人自由营业”但是,由于既成历史事实,前述赣浙合办的常玉公司、广江衢公司的客运业务,一直经营到1942年的中日浙赣战役爆发为止另外,赣粤线通车后,由于广东军阀的觊觎与强大,1933年,余汉谋与广东商人合办“利通公司”(1936年副军长李宝秋接办后改名为“南通公司”),不但经营赣州至广东的货运,而且垄断经营大余至赣州的客运;公司由最初时的4辆汽车逐渐增加到10余辆,客运班次自大余至赣州,每天对开2班,大余至南康、信风、唐江各有往返班车1次大余至南雄线上,先是健行公司经营客运,有8辆汽车,后来永行公司加入营运 其次,由于货运“准许商人自由营业”,与民营客运业在省际边境个别线路营业相比较,民营货运业汽车则可自由驰骋,自主开拓市场。
表2显示,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到1940年底,全省民营汽车数量年年攀升,由125辆增加到574辆,增加了倍,表明这一时期的民营汽车货运业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局面小小的寻乌县吉潭和澄江两个乡镇,由1936年的1辆汽车发展到10多辆汽车;筠门岭镇经营油盐米豆的“东兴行”拥有载货汽车4辆1940年5月,记者访问的韶关俞姓商人,“就有十辆卡车专走沙圩冲,又有四辆卡车走鹰潭”既会开车又会修车的邵武车场管理员郭德龄,尽管1940年时“月薪有七八十块银元”,但是丰厚私营汽车运输收入促使他“断然辞去公职”,6人合股“以四万八千元买到一辆道奇新车”,主要跑江西南城到湖南衡阳的业务,“不到几年工夫”,他“除了五辆汽车和一个工厂的资产外,还在南城、长沙、衡阳等地置办了房产”,据他讲述,所有资产“都是经营汽车运输所取得的”郭德龄发家致富的个案,可谓抗战中期江西民营汽车运输业繁荣兴旺的典型写照1941年底以后,太平洋战争和浙赣战役的相继爆发,民营汽车运输业逐步走向低谷再次,与民营货运业相比,江西公营汽车运输业毫不逊色以汽车数量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