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教育学我国教育史笔记整理.doc
14页WORD格式.可编辑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一、制度篇 (一)西周的学校制度 §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就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从西周地方官学(乡学)的教育内容来看,与地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大体相同,可见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任务 § 西周学校确有较完备的制度,大而言之,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私学的兴起 一、原因 1. 士阶层的崛起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形成 3. 学术下移 4. 官学失修 5.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私学产生的意义 1. 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为主要特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2. 西周官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贵族子弟袭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下放,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3. 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为主 4. 西周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5. 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产生原因 1. 是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发展的结果 2. 是齐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3. 稷下学宫的产生与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有关 二、办学特点 1. 待遇优厚 2. 不治而议论 3. 学术自由 三、办学性质 1.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学校 2.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件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四、历史意义 1. 其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2. 其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 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 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四)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三个) 一、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汉朝) 1. 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汉代开始获得了制度上的落实 2. 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利益驱动 3. 汉代察举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尚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 4. 由于察举的决定权在主管官员的手里,察举标准又不是很具体,主观随意性较强 5. 产生了诸多弊端:其一,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 其二,贿选成风 其三,主管官员察举不力其四,沽名钓誉成风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积极作用 1. 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负责选士的官职,不再由地方长官兼任,而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而且可以加强中央对选士权的控制 2. 其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中正品第士人,不仅看门第,而且视品德才能,尤其是曹魏初期,重状轻品,有利于激励士子积极进取而且也确曾选拔了不少优秀之士可以说,九品中正制为纠正察举名实不符的弊端,进行了一次可贵的探索。
(2)消极影响 1. 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九品中正制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子弟往往不屑读书,因而形成了奔走造请之风,大大影响学习积极性,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 2. 魏末晋初后,中正官逐渐为士族垄断 三、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创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1)科举产生原因 1. 政治原因一是为了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为了补充官吏队伍,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三是有利于笼络知识分子 2. 经济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纸笔的大量生产,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普及,也为科举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3. 教育导向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的状况而科举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2)作用与影响 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从正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 A、积极作用 1. 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2. 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3.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士子们有了读书的目标,动机更加强烈了;2)科举以儒经为内容,统一了教学内容,也统一了全国人的主导思想3)科目众多,尤其是明法、明算、武举等,冲击了社会上重文轻武、重经轻算等陈规 4. 养成了读书的社会风气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5. 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B、消极作用 1.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捧 2. 科举使士子们醉心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之中,大批读书人把毕生的精力消磨于科场之中,追求这一不易得到的钓饵 3. 科举本身又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前面所说的托关系、通关节等,以及书上P126页所举之例,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3)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1. 改革内容,废除八股取士公车上书时,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谕令,自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这是八股文第一次被逐出科举制 2. 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的一些封疆大吏渐萌停废科举的思想,较早的是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在1901年5月奏上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议递减名额,以学堂生员补充,到1903年,清政府虽颁布了壬寅学制,但各地士人对科举仍趋之若鹜,新式学堂却冷冷清清于是袁世凯、张之洞又奏请递减科举,同年1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合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俟末一科中额减尽以后,即停止乡会试得到朝廷首肯,并准照此执行据此方法,科举3届减尽,10年消亡 3. 停科举准备10年寿终的科举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快了其消亡的步伐 (五)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唐代学制系统 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建国之初,便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事务,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之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时改为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代隋代国子监下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凡五种学校(相当于现在委属院校),另有一些专门学校是与行政业务机构结合在一起的,如大理寺下设有律博士,太常寺下设有医博士等(相当于现在各部委所属院校),可见隋代学校有两条线:一是儒学学校,一是专业学校,唐代学校教育基本上沿袭这套制度,只不过更加完备了。
中央直系:六学二馆(这是一个重要名词),属国子监,长官是祭酒,如孔颖达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书、算、律为专门专门学校:书学除研究书法外,每日习字,并学《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等;算学习《孙子》、《五曹》、《九章》、《周髀》等,律学习律令,兼学格式法例 旁 系:崇玄馆、医学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 (1)程序 考生来源与唐代相同,只是宋代更重乡贡,三次兴学中重生徒 考试程序:无吏部复试,代之以殿试确立殿试制度也是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 (2)科目与方法 宋代科举科目很多,有文举、武举之分,文举中以进士科地位最高,其余称“诸科” (3)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4)提高考生的地位和待遇 (5)考场制度日益严格 如实行糊名、誊录制度,考官用朱笔批阅,或“通”或“不”,卷末签署姓名,若作弊,则处分考官 (六)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庆历兴学,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是范仲淹,可惜执政时间不久,即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 这次兴学的重点有:一是改革太学范仲淹重用了“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其中尤其是推广了胡瑗所创的苏湖教法,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儒经,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政、水利、算数等,其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的方法改变了当时重辞赋的形式主义的空疏学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胡瑗的教学曾在苏州、湖州一带实行,很有成效,对后世教育亦有很大影响。
二是改革科举其一,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先接受一定时日的学校教育,一般考生需在学校学习300天以上才能应试,曾经应过试的,亦需学习100天;其二,改革科举方法,提出罢帖经、墨义,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三是令州县立学,但效果不佳 二、熙宁---元丰兴学,时间是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领导人是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这次兴学的内容仍然是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初入太学,为外舍生,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在前二等者,参考其平时行艺,升入内舍学习,成为内舍生,内舍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在前两等者,参考平时行艺,升入上舍,成为上舍生,上舍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法与科举相同,成绩分为三等:上等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免礼部省试,直接参加殿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将上舍考试与科举结合起来,融育才与选才于太学,学校不仅担任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这是中国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二是整顿地方官学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每所学校给田40顷以充学粮,元丰元年(1078年),设置州府学官53员,使地方官学有了显著发展。
三是改革科举制度在考试方法上,下令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在考试内容上,王安石及其子编撰《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重新训释,并颁发给太学与地方官学,作为统一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容 三、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