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四章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56页老老子子四四 章章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自知之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 (出自老子的成语)导入“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1.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2.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4.借文本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老子骑青牛老子骑青牛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
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这个字全书共出现73次,其意义不尽相同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由此形成的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文体知识文体知识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以(之)为:把当作,把作为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省略句第十一章问题探究问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问3: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有”借助“无”的存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有”的便利,老子则通过车轮,房屋中空无的观察,和其对“有”的作用的思考,强调了“无”的作用人们往往偏执于事物的一个方面,老子则提醒世人容易被忽视的相反的方面,蕴含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这一章的“道”,论述的是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踮起脚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功:名作动,建立功勋矜伐:恃才夸功;夸耀长:长久一说读zhng,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处:为,做。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喜欢)自我显露显露(表现的/爱出风头)的人不能显明不能显明(没有自知之明/不聪明),自以为是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见识短浅的,固执己见听不见别人意见、建议、忠告的)不能彰显彰显(他们的优点、长处就难以显露);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思 考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排比),从反面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思 考3.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欲速则不达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老子告诫人们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思 考4.4.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思 考5 5: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众人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强(qi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修为可以具备“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强行者有志”: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持:维持,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瑞雪丰年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说文:“判,分也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始治理(国家)为:v做,干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毫末:指细小的萌芽毫:细长而尖的毛7.累(l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译文: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谨慎面对事物的终结,如同它开始的那样,才不会失败因此,圣人往往想要别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品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思考思考1.第六十四章怎么分层次?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2:第六十四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明确:本章主要强调事物发展自有其辩证的规律,要依循规律办事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并告诫世人遵守自然无为之道问题探究 总结主要内容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