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崧舟老师的著作.doc
13页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摘其要供大家参考: 序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 ----德国哲学诗人 荷尔德林 注:语文教学,由来众说分明,饱受争议,不可否认是充满劳绩的,但也应是充满诗意的有劳绩更要有诗意,诗意语文,语文诗意,这也许是王崧舟先生将自己语文教学风格定位为诗意语文的初衷吧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
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第一讲: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 1、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 汉字大量的对象,不是思维概念,逻辑判断、分析推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情节由象组成,由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充满感性的语言的象组成举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是打开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言与意不能直来直去,不能由言到意,不能由意到言,这样就会让语文教学应了“少慢差费“四个字我们应该“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个“中”就是象,言到象,象到意,也就是说,意需要象,象需要言 诗意语文的实践是,在教学中“举象”。
举起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这样的象是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的语言而活学活用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有用的东西 2、造境 所谓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诗意语文充满举象,光这样够吗?显然不够,因为一个一个的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在举象的基础上应建立语文课堂的情境、意境、心境什么是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景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象的叠加,产生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3、入情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不同文字的背后一定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夫缀吻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4、会意 所谓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 5、求气 所谓求气,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我们对文本,对语言吻着你,就要“求气”。
有些孩子不懂,在朗读的时候扯拉嗓子,用力地喊其实,真正会朗读的,用的不是蛮力,而是绵力文字和文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间这种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 6、寻根 所谓寻根,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指的是中国古代有良心有良知的士大夫的一种情怀穷”,指仕途不畅仕途不畅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二讲: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剑宗”偏于技巧、偏于招式、偏于实用,而“气宗”偏于内功、偏于底蕴,偏于无为关键是要修真功夫,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的行动!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炼“剑宗”,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对于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术,帮助真的是很大很大 第二招,情境填空法在看教学实录的过程中,经常做“情境填空”定格,想想:如果是我,该有什么反应?机智、通变与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这一招,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像”,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 第三招,微格解剖法 第四招,课感积淀法课感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弩 炼气宗就是炼自己的内功、炼自己精神生命的能量根本途径还是一条,读书 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他之所以写这个案例,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就是他觉得这个案例本身很有价值,或者他认为这个案例是失败的,希望从失败中寻找价值第二,他总要对案例有所提升,为什么说它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第二招就是“文本细读”法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气宗的很重要的法门 第三招,“主题研究”法问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招,“前提诘问”法不断地追问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觉得没法再问了才罢手 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花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一境界中的”寻“,是对生命究竟的寻根;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融为一体,确证了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叫作生命的觉着一个人只有深深觉着的时候,生命才能全然敞开,才能率性自在,才能不断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才能进入内在的澄明之境,才能深深体认到生命的“在场”语文西药不断地觉着,事业需要不断地觉着,生命需要不断地觉着 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称高格 1、教的是底蕴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 2、底蕴是书堆起来的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我读书,有三句话——为己读书;天天读书(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黄庭坚);随性读书有人说,伏天读书如饮甘露,冬日读书如偎暖炉;花前读书俨然仙翁,月下读书如温就梦;雾重重时读书开人茅塞,雨敲窗时读书驱人寂寥;春风得意时读书平心静气,坎坷失意时读书猝砺心志;多姿多彩的日子读书以助雅兴,平淡无奇的日子读书以添风骚有人说,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
3、难在修行读书,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陶行知先生问什么把自己的名字从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寓意行在前,知在后,强调的是“行”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知者先行,行者无疆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思想、理念、人生的积淀和底蕴落实在行动中我们的“行”必须沉到哪里?沉到课堂里面去,沉到班级里面去,沉到学生中间去 4、人生四境界 (1)功利境界(如果你教书只是为了生计,就等于是要了一辈子的饭) (2)道德境界归结于一个词语,叫“责任”——为他人而活) (3)科学境界为学问而活你今天有一个设想,你备了课,你进入课堂后要试一试,你这个思想到底灵不灵、好不好,到底有没有效果?于是,你怀着一种憧憬、一种期待、一种惊奇进入了课堂于是,你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科学的境界你为学问而来,你纯粹是为学问在上课,你在试验你的思想,你在考量你的做法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职业还是很有趣味的于是,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使人麻木不仁的课,原来单调乏味的课,在你面前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尽日寻春不见春,春在枝头已十分”你会体验到另一番职业的味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科学境界,使你在职业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做学问的趣味,这是比较高的境界了。
(4)生命境界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只有当你进入生命境界之后,你才会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为我自己上每上一节课付出的是时间,时间是生命的唯一矢量在生命境界中,你会对自己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刻负起责任,会深深地体认到,人生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人生的意义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的意义组成的 第四讲: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样板在那儿,难以超越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成骆驼,就是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即来者不拒,统统笑纳地储藏能量);能量储藏足了,就变成了狮子,兽中之王,唯我独尊,自己做决定,自己听自己的;婴儿当然没有狮子这样的能量了,也不可能唯我独尊了,但是,婴儿却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 第五讲: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什么是文本细读?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
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 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 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细读的品质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正所谓, 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 第六讲: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对话的基本模式:倾听——理解——应对 没。












